16* 青山不老 教案
(二)感受老人的壯舉
過渡:這樣的老人在中國的晉西北還有很多,可僅憑這一點,不會讓作家寫成這篇文章。那么這位老人身上到底有怎樣與眾不同的故事呢?
1.邊找邊讀
2.感受品讀
預設一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十五年如一日”的執著
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與他共同堅守崗位的護林伙伴,多少淚水——讀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與他朝夕相處的老伴,卻來不及說一聲再見——讀
③十五年,多少次夢中驚醒,多少次淚如雨下,卻無助孤獨——讀
(2)“8條溝、七條帶、3700畝”的頑強
①多少崎嶇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綠化了——
②3700畝,那是一條一條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綿延多少坡,懷抱多少坎啊!讀——
(3)升華:這就是一個用瘦小的身軀扛起來的一個奇跡,讀——
預設2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1)指名讀,從樹的角度談談體會。
預設:樹的茁壯、頑強、勇敢
(2)讀著讀著,你仿佛見到了怎樣的情形?動筆寫下讀后的感受
(3)反饋交流
預設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一層層的樹經歷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襲,一層層的梯就是他們與泥沙抗爭的有力證明。老人鐵鍬下的孩子,就像這老人一樣頑強而永不言棄。
(4)指導朗讀:
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5)小結:是啊!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三)感受老人的悲情
1.回歸生命的悲情:這個老人和他的孩子們生活在怎樣的境遇里?
(1)找讀第二自然段
我知道這條山溝以外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桿旱煙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2)感受惡劣:肆虐、盤踞、險惡
2.提升:人類與險惡環境抗爭,書寫下的是一段輝煌!而輝煌背后又有誰知?看著老人離去的背影,我的腦海中一直沒有忘記老人說過的一句話——
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1)齊讀
(2)老人想告訴我些什么呢?
引導:土從何處來?將到哪里去?——無奈
(3)從中你體會到了老人此時說話時的心情了嗎?
3.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還隱隱地道出了自己對老人即將離去時的無限傷感,你能找到嗎?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蕩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出不來。
指名朗讀,說說內心的感受
四、照應前面,總結課堂,領悟“青山不老”
過渡:人死了就化成一抔黃土,今天的老人已是81歲高齡,我們不知道他還能栽植多少樹木?播下多少希望?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青山將永遠銘記老人的豐功偉績,萬里綠樹長城已經鐫刻下他的名字。學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