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三篇)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采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總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不僅僅是平等的、互動的,還應該抓住“關鍵”的,化“熱點”與“難點”為“焦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進行“焦點訪談”。
3、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編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系,且富有情感的,這就是閱讀教學理當追求的境界。
一、合作學習:
1.教師引導學生找中心句。
2.圍繞“信心”一詞,展開聯想。
3.學習“被捕前”。從人物的語言中體會人物的精神。
引導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品味詞語所包含的意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4.學習“被捕時”。從人物的神態中體味人物的品格。
(1)“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2)面對兇惡的敵人,“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
5.體會對比描寫手法的反襯作用。
“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要讓學生體會這樣寫的作用。①前后態度的對比。(把父親燒文件“我”提出問題時的態度,與父親平時對“我”耐心的態度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到父親前后態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親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對敵人,“我”與父親的態度對比。(“我”是瞪著眼、恐怖……父親是“不慌不忙”、“嚴峻的態度”)
6.學法遷移,自學“在法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