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7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鑒于嶄新的閱讀理念,審視閱讀教學的過程,本課時設計著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自主表達讀后感、掌握學習方法和文章的表達方法,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文情文理的共鳴,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3、領悟課文運用對比、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感染。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收集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
2、教師準備:制作ppt演示課件,相關教具。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復習導入,理清思路
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篇課文除開頭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板書: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同時我們還了解到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抱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即使在局勢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決留京工作,那么接下來將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況。
【設計意圖】簡單的導入語意在喚起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回憶,讓學生理清思路,為下文的學習作鋪墊。
二、新授課文,滲透學法
1、這個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2、敵人是怎樣逮捕李大釗的?找出相關的語句劃上波浪線,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3、面對敵人的抓捕,李大釗的表現如何?找出相關的語句劃上直線,讀一讀,從中你又體會到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慌不忙 保持嚴峻)
4、“我”的表現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敵人、李大釗、“我”不同的表現,為下面學習對比寫法打下基礎。
5、現在我們把敵人、李大釗、“我”不同的表現聯系起來讀一讀,你體會到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感受李大釗同志在被捕時那種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大無畏精神。
6、過渡性語言:這樣的寫法叫對比,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們學過的課文有哪篇也運用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回憶《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寫法。)
7、(拿出課前準備的兩個不一樣的布娃娃)你能運用對比的寫法,表達出你更喜歡其中一個嗎?(提示學生抓住樣子、色彩、用料等方面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明確了解到對比寫法大量應用于寫作中后,再讓學生充分掌握對比寫法的好處,然后嘗試運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這樣層層深入,讓學生習得寫作方法。
三、遷移學法,自學自悟
過渡性語言:李大釗被捕后被關在牢房里,十多天過去了,我們始終沒有看見父親,有一天,警察叫我們過去,說是提審,李大釗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1、小結學法(讀—畫—議),出示自學提示。
(1)自由讀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畫句子,體會人物思想。
(3)小組商議,掌握文本信息。
自學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釗的表現如何?(找出相關語句)母親、妹妹表現如何?“我”的表現又如何?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變化?(按自學提示閱讀18—29自然段。)
【設計意圖】自學提示里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體會李大釗在法庭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平靜慈祥、安定沉著,也正因為李大釗的這種表現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讓家人學會化悲痛為力量,變得堅強。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匯報自學成果。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平靜慈祥 安定沉著。)
【設計意圖】學貴有法,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不僅使學生得益于當前,而且受益于終生。“在法庭上”這個部分的內容與前一部分“被捕時”結構上類似,師生合作歸納學習方法后,學生先根據自學提綱自學課文,再同桌交流學習心得,最后集集體智慧共同匯報學習課文,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培養了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的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體悟中心,升華文本
過渡性語言:可怕的一天無奈地發生了,當“我們”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釗英勇就義……這是多么令人傷心欲絕呀!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朗讀最后3個自然段,緬懷這位革命烈士。
1、剛才大家朗讀的3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系呢?(首尾呼應)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課文中也有幾處運用了前后照應的寫法,你能從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應的句子嗎?
(1)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3)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去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
3、拓展練習,掌握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老師這里提供一篇報道的開頭,同學們能用首尾呼應的寫法寫出結尾嗎?
開頭: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級大地震,奪去了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許多人痛失家園,這突如其來的災害,震驚了世界各地。
【設計意圖】教學中結合當前社會上發生的大事,令學生拓寬視野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由易至難、循序漸進地掌握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最后安排嘗試練寫,使學生習得方法。
4、李大釗同志為了革命英勇犧牲了,此時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話想對李大釗或李大釗的家人說,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心中的點滴吧!
5、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心中應有千言萬語想表達,此舉正好符合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做到讀寫結合的要求。
五、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課后找有關李大釗同志的書籍讀一讀,也可聽聽爺爺奶奶講革命故事。
六、板書設計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 局勢嚴重 堅持工作
被捕時 不慌不忙 保持嚴峻
法庭上 平靜慈祥 安定沉著
被害后 無比悲痛 銘記日子
【設計意圖】板書再現了課文的脈絡,讓學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能正確讀出"軍閥、恐怖、憲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了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抓住李大釗神態、外貌的描寫,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回憶”。
1、板書課題。
2、這篇課文是誰回憶誰?
3、為什么“回憶”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憶”即回憶十六年前。)
二、初讀感知,理清“回憶”
1、請你把課本翻到46頁,讓我們一起走進十六年前的回憶,帶著這些問題大聲地讀一讀課文。明白嗎?好,開始。
①同學們讀得很認真,這篇課文比較長,我把難讀的詞語請了出來,你會讀嗎?請小老師來領讀。
②隨機解決較簡單的幾個問題。
③合作交流: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具體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說一說嗎?(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
2、你能連起來說一說課文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省略修飾語和個別情節,語句簡潔。)
3、簡介時代前景及作者。李大釗(1889~1927)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父母早亡,跟隨祖父長大。1913年,他東渡日本留學。1918年,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他把北大圖書館變成了傳播新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陣地。這一年,年青的毛澤東和李大釗結識了。他們在北大紅樓,建立了革命的友誼。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他領導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軍閥的群眾*運動。
他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團結廣大群眾,同敵人展開英勇的斗爭。他成了軍閥、*的眼中釘。1927年4月6日反動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釗同志。
李大釗同志在獄中受盡了種種殘酷的刑罰,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兇狠殘暴的敵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終沒說一句有損于黨的榮譽、有損于革命利益的話,沒泄露黨的任何機密,表現了共產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崇高的革命氣節。4月28日*絞死了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為了解救苦難的中國人民,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英勇奮斗了一生。最后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他犧牲時,年僅三十八歲!
三、走進“回憶”,了解被捕、
1、請你再一次走進十六年前的回憶,我們先來學習父親被捕前這部分,找一找哪些語句深深打動了你?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①讀著這樣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親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歸,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
②為什么父親要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聯系第6自然段,點名寫法:照應)
③從父親早出晚歸,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你讀出了什么?(時局緊張,不顧生命安危)
④這就是我的父親,一起再讀讀這段話。
2、找一找還有哪些語句深深打動了你?
出示: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①“我哪能離開呢?”是什么意思? 離開意味著什么?不離開又意味著什么?
②在生與死的抉擇中,父親選擇了什么?這又讓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啊?
③請你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這段話。
④是啊,我哪能離開呢?從這段話的寫法上,你有什么發現呢?(反問)
⑤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意志堅決,置生死于度外)
⑥既然這兩個反問句更寫出父親的堅決,那么這樣寫行嗎?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哪能離開呢?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不行,缺少層次,遞進)
⑦體會得真好,那該怎么讀呢?自己先試試。
⑧這就是層層遞進啊,我哪能離開呢,讓我們捧起書,一起再讀一讀。
3、我哪能離開呢,父親依然不顧安危工作著,依然,引讀: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父親依然工作著,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他們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
①同學們你從這段話中讀出了什么?(敵人的氣勢洶洶,殺氣騰騰,有備而來,全副武裝)
②父親面對這一群氣勢洶洶,殺氣騰騰,全副武裝,有備而來的魔鬼,父親是怎樣做的?請你找一找。
③出示: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④哪一詞印入了你的眼簾?
⑤“嚴峻”。父親這嚴峻態度仿佛在告訴他們什么?讓我走進父親的內心,自己再讀一讀。
⑥但是他為什么不說?(輕蔑,不屑)
⑦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僅僅保持的是對敵人的輕蔑和不屑嗎?保持的還有什么呢?請你再讀讀這段話。(勇敢,堅毅,沉著,視死如歸的本色……)
⑧齊讀。
4、根據板書,小結:這就是我的父親,忘我工作、意志堅決、勇敢堅毅、視死如歸的父親,十六年來久久難忘。
第二課時
一、簡介人物,豐富認識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跟隨著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回憶了父親在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的表現。李大釗同志入獄后,備受酷刑,但他始終視死如歸、大義凜然。1927年4月28日,在敵人的殘害下,李大釗同志第一個走上了絞刑架,毫無懼色,從容就義。時年38歲。
二、集體交流
“被捕后”這部分,走進人物內心。(課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師生依照自己的情感體驗,選讀相關語句,談感受。具體預設如下
1、學生選讀課文的第19自然段。
(1)學生讀議第19自然段。
(2)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表的變化談感受。
2、依循學生的閱讀需要,以課文的第22自然段為切入點,上掛下聯。
(1)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據段中的第1、2句話,挑起疑問。
師:這是我們被捕十多天之后,親人間的第一次見面,其實也是最后一次見面。人之常情,我們多么希望父親能對我們說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讀一讀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話。
師:“沒有說一句話”。為什么?我在想。父親是不是不愛他的孩子?誰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3)聯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4)教師小結,回扣段中的重點句子。
師:是的,他愛他們,從先生子女后來的訪談和傳記作品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對孩子的愛。他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親,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愛深深地愛著他們。可是為了不連累親人,為了不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絲毫的軟弱,他把愛深深地埋在心里。這是普通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啊!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5)聯系上下文,同座間互相探討,在探討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偉大。
相機出示重點句子:“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重點朗讀這段話,在讀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內在原因。
(6)總結全文。
師:正是因為他的心被這樣一種力量占據著,所以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面對魔鬼般的敵人,他依然保持著他那嚴峻的態度;面對兇狠的法官,親人的呼喊,能那樣的鎮定、從容。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更是一個偉大的人。為什么?因為他的心——生:(齊讀重點句師:就是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三、創設情境,升華情感,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式。
1、出示課件,(李大釗臨刑前的一張照片,并配上了音樂)教師激情述說:“1927年4月28日,這是一個春天的下午,李大釗與另外19位年輕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場。他們的青春本來應該像春花一樣燦爛,而此刻他們面對的是兩臺巨大而陰森的絞刑架。大釗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親人和同志,然后頭也不會的第一個走上了絞架,“神色未變,從容就死”。他犧牲時還不到38歲。
2、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氣什么關系?你從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中體會到什么?
3、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4、教師引導討論并總結
這篇課文是回憶錄,開頭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4月28日。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5、找出課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答出
課文的結尾與句子(1)照應。“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與句子(2)照應。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與句子(3)照應。。
四、讀寫結合,抒發情感。
1、結合李大釗犧牲87年紀念活動,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2、師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板書設計:
13 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堅決地說 忠于革命
被捕時:不慌不忙 視死如歸
被捕后:瞅了瞅 沒說 堅貞不屈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學情分析】:
對于李大釗,部分學生有所了解。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理解課文,并適當展開討論,使學生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詞句。
2、深入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讀課文,初知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的
1、默看導讀,明確要求
2、導入課題
毛主席在“詠梅”詞中,贊頌了梅花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梅花的品格在無數革命者身上得到具體體現。李大釗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革命,他不謂艱險,面對敵人,他大義凜然,表現了革命者無所畏懼的崇高品德。
本課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寫的,這年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16周年——李大釗烈士犧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題目叫《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父親遇難十六周年所寫的回憶錄中,把我們帶到那腥風血雨的年代。
3、簡介背景
1927年,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率兵進關,占領河北、山東等地,以武力威脅正在勝利北閥的國民革命軍,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李大釗同志,但李大釗同志毫不畏懼,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留在北京從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張作霖逮捕,受盡*,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繼續領導黨的工作,4月28日被敵人絞死。
二、初讀課文,思考:
1、自讀課文,讓作者永遠忘不了的是哪一天?為什么永遠忘不了?
2、本文介紹了誰的什么事?(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
自學生字詞,有不會的地方查字典。
1、讀準字音。
2、記清字形
3、理解字意
軍閥:指舊中國擁有武裝部隊,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兒童娛樂場:相當于現在的兒童樂園之類。
僻靜:偏僻安靜。
恐怖:驚慌、害怕。
憲兵:舊社會*用來*人民的軍隊。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罰。
押:暫時把人扣留,不準自由行動。
絞刑:死刑的一種,用生字勒死。
四、鞏固練習
1、抽讀生字卡,口頭組詞語。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講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內容
2、朗讀全文,能回答課后練習題1
教學過程:
一、學習被捕前部分
1、輕聲讀這一部分:
2、討論: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這句話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節,引起下文的回憶)
(2)李大釗被捕之前局勢非常危急表現在哪些地方?
(1、燒掉文件書籍;2、張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閻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釗同志是怎樣對待這嚴重的局勢的?按以下要求從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釗同志夜以繼日地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釗同志不顧個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釗同志為了革命事業,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學習被捕時部分
1、說說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寫李大釗被捕經過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的緊張氣氛?
(2)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我”的驚恐?
(3)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敵人的兇殘?
(4)文中哪些詞語寫出李大釗同志的沉著和對敵人的蔑視?
3、小結
三、學習被捕后部分
1、帶著以下問題自學這一部分
(1)用“————”畫出在法庭上李大釗同志的外貌。
(2)用“~~~~”畫出在法庭上李大釗同志的神態。
2、思考討論:
(1)“我”在法庭上見到父親是,父親是什么樣子的?他說明了什么?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頭發”——李大釗經受敵人的殘酷折磨。
“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父親對敵人的無所畏懼和對親人的愛。
(2)李大釗在法庭上見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說明了什么?
(一方面說明李大釗對親人被捕早已預料,更重要的說明了他對革命事業的愛,超過了對親人的愛,正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熱愛,使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種力量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這種力量支持著李大釗同志跟敵人斗爭,使他表現的無比堅強、沉著。)
(3)說說“安定”“沉著”這兩個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動搖。文中表現出李大釗不為私情所動搖。
(2、“沉著“——從容鎮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現出李大釗同志在法庭上無所畏懼、鎮定自若。
四、鞏固練習
1、說說每一部分都講了哪些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四部分
(1)輕聲讀
(2)語言練習
(3)畫出文中寫李大釗同志被害后,全家無比悲痛的句子。
(4)“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這兩句表達了母子倆什么樣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會忘記敵人欠下的血債,要問*討還血債,繼承先烈的遺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與開頭有和關系?(前后照應,首尾連貫)
二、總結課文
1、李大釗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時的表現是怎樣的?
2、通過李大釗的表現,反映了李大釗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a)對親人充滿慈愛。
b)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
c)對敵人頑強斗爭、堅貞不屈。
3、讀完課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獻身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完成未完成的事業,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三、鞏固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三、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李大剖嗎?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張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種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4月28日*絞死了李大制。這篇文章是李大鍘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當時正是李大制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理解來回答,主要寫了李大例犧牲的經過。)
3.課文可以分成幾段來理解?、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討論分段,提示按事情發展順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講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段(從“那年春天一到“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講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從“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到“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寫父親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從“十幾天過去了”到“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后的一次見面”)講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第五段(從“28日黃昏”到結束。),寫父親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一被難”是什么意思?(遭受災難的意思,這里指李大鍘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占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這一段是文章的開頭,主要講了什么呢?(講我永遠忘不了十六年前父親被害這一天。)
2.指名讀第二段。
(1)父親平時是怎樣對待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總是耐心他講給“我”聽)這次為什么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峻,不是向孩子們談心的時候,而且燒毀文件的事情是很難向孩子說清楚的。“含糊”指說話的意思不清楚。)
(2)從哪些地方看出局勢越來越嚴重,李大鍘的工作越來越緊張?(父親早出晚歸,整理書籍和燒毀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勢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為什么堅決不離開北京?這說明了什么?
(李大鍘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勢非常危急,個人處境十分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高度負責的精神。)
(4)這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局勢緊張,但李大鍘不離開工作崗位,說吩他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對工作高度負責。)
(四)朗讀第一、二段。
要求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語氣。
(五)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時是怎樣表現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這說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沒有什么,不要怕”““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的表現從容不迫,沉著鎮定,說明他具有臨危不亂,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敵人是怎樣逮捕李大制的,說明了什么?(“憲兵、偵探、警察一一擁而入,擠滿了小屋子”這些都說明敵人心虛,“為了抓一個人,動用了這么多人,‘橫肉’是說相貌兇惡,不要放走一個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槍對著父親和我”這些都說明敵人的殘暴。)
4、“我”是怎樣表現的?(“劇烈的心跳”,劇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驚慌)害怕的意思。這說明作者年紀小,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感到害怕。)
5、練讀第三段。(要求讀出不同人不同的語氣。)
6、說說這段講了什么?(講李大劊被捕時從容不迫,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六)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第四段。
2.李大劊在法庭上是怎樣表現的,說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這說明李大劊即使受過刑,仍保持對革命事業的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對兒女的愛。對于親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心,使他在敵人酷刑下不動搖,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憂傷。這就是偉大革命家胸懷。)
3.“我”在法庭上是怎樣的?(為了保護哥哥,搶著回答自己“是的”“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會意”是領會別人沒有明確表達的意思。這說明“我”在父親沉著、鎮定的影響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響下,由恐懼害怕到機智勇敢地同敵人作斗爭。)
4.練讀第四段課文,在讀中進一步理解內容。
(七)學習第五段
1.指名朗讀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樣?從哪些詞句看出來?(舅老爺“哭著回來”,“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團云霧,昏倒在床上”,母親“昏過去三次”這都說明李大劊的死給親人們帶來的巨大悲痛。母親醒來后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緊牙說“昨天是4月28”“這些是說家人沒有被悲痛壓倒,而是牢記親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敵人欠下的血債。)
3.練讀第五段,要求讀出失去親人的悲痛之情。
(八)深入理解課文
1.李大釗的女兒1943年寫下了《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回憶1927年4月父親遇難前后的日子。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李大鍘是怎樣被害犧牲的,從中我們懂得了什么呢?
2.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課文贊頌了李大劊忠于革命事業及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偉大精神,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對兇惡的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格。)
(九)了解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
1.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氣什么關系?你從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中體會到什么?
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3.教師引導討論并總結。
(這篇課文是回憶錄,開頭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4月28日。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4.找出課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出示寫有“思考·練習”2的小黑板。)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答出:
課文的結尾與句子(1)照應。“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與句子(2)照應。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與句子(3)照應。
(十)指導識記字形
1.說說哪些字可以在比較中記憶。
“劇”與“據”,“娛”與“誤”、“袍”與“抱”,字形有相似之處,要注意區別,在比較中記憶。
2.說說你是怎樣記生字的。
指名“閥”是形聲字。“舅”上部要寫正確。
(十一)完成“思考·練習”4
1.指名讀詞語。
2.書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每詞兩遍。
五、教學結束:
1.讀課文。
2.借助“思考·練習”1理解第三、四段內容。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含糊”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學習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
難點:理解 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學習過程:
一、初讀課文。
1、看了課題,我想知道
2、讀第一遍課文,推薦生字詞。
3、本文是回憶錄,作者采用第 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
4、讀了課文,我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5、默讀課文,除開頭外,文章按 順序寫了 被捕前 、 、 、
和 這四件事。從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 的李大釗。
二、質疑自探,合作交流
1、父親為什么而忙碌?
2、填空:被捕前的父親是一位( )的革命者。
被捕時的父親是一位( )的革命者。
法庭上的父親是一位( )的革命者。
3、讀到課文結尾處,再次出現了“4月28日”,我找到了與結尾相照應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我是這樣理解的:
a、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原因是“ ”,這力量就是 。正因為他 ,所以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正因為他 ,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地,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b、我還能用這樣的方法理解其他的句子,如:a、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1)李大釗在孩子眼里是個怎樣的父親?
(2)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3)這里我們體會到了什么?
c、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1)讀讀李大釗的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 )你從哪品味出來的
(2)從中可以知道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三、展示:
四、課堂檢測
學完課文后,我想對先烈說:
我想對同學說: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采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么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 “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么?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表現在: 教師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時機表現得不夠充分,對學生發言后的評價有時不夠及時。閱讀練習的時間稍短了一些。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給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本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采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總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不僅僅是平等的、互動的,還應該抓住“關鍵”的,化“熱點”與“難點”為“焦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進行“焦點訪談”。
3、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系,且富有情感的,這就是閱讀教學理當追求的境界。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一共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的效果令人滿意,學生自讀課文后,多數能夠概括出課文的內容,結合字典理解課文的生字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第二課時主要結合李大釗言行的句子,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釗面對死亡從容不迫、無所畏懼的氣概。在小組進行討論時,發言的只是極個別同學,還有的同學采取等待的態度,等別人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課堂上出現冷場現象,老師還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就越俎代庖,唱獨角戲。這一課老師細致地備了課,準備得非常充分,為什么學生發言不夠積極,思維狹窄,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是學生朗讀得不夠充分,沒有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沒有推敲重點詞句、精心研讀吧?也可能是老師沒有想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吧?我想應該讓學生首先大量閱讀革命書籍,讓足夠的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感化他們,再去開講這一課也許效果會更好些吧?也許是現在的學生生活得過于幸福,根本體驗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盡管結合了李大釗的被捕后的資料,兇惡的敵人剝去了他的十個指甲仍然沒有向敵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數同學面帶憤恨,多數表情冷漠,沒有激qing。總體的感覺就是學生對英雄的大無畏氣概領悟得不夠徹底,課堂上能夠根據重要句子發表意見的只有趙琳、劉彥平、商夢瑤、牛楠楠、牛林杰幾個同學,要不是他們幾個起著引領作用,恐怕難以完成任務。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表達方法,小組內在討論時意見一致,能找出首尾呼應和對比描寫的句子、段落,但是為什么這樣表達,多數同學還是說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課時,沒有在讀中感悟李大釗的高貴品質。只有通過老師的講解,解決了課文為什么要用首尾呼應和對比的表達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一得一惑
今天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課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兩方面:1、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理解李大釗的高貴品質。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人物的高貴品質。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目標完成得較理想。(原本我還怕學生因為對時代背景不熟悉,難以體會人物的品質)課堂上我先和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和寫作順序,然后讓他們用足夠的時間自讀課文,找出能夠表現出李大釗高貴品質的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我給了學生大約十五分鐘,他們大多數能準確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釗革命精神的句子,并談出自己的體會,最后統一整理出李大釗有沉著冷靜、從容鎮定、忠于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級的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給他們方法,提出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閱讀任務,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從這課的學習來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師只要抓住課文的主線,給學生明確的指引,引導學生去找出課文的關鍵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情感,學生是能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個目標卻進行得很不順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讀基調應是悲痛的,語速要適中,語氣要低沉些。而描寫父親神態、語言的句子,要讀得堅定有力。但是無論我怎么引導學生,用范讀,用講解等方法,學生就是無法讀出那種基調,一遍兩遍三遍……就是讀得平平淡淡,象一鍋沒放鹽的白粥,怎樣品都缺少味道。最后,只好帶著這一遺憾下課。
反思:這課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朗讀訓練,按理說應該順理成章,可是為何學生總是讀不出語氣呢?我試過給學生解釋,試過范讀,也試過叫學生個別讀,個別讀時有一兩個學生還是讀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講讀,又讓人聽得搖頭了。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情?真想聽聽其它老師的指點。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李大剖嗎?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張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種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4月28日反動派絞死了李大制。這篇文章是李大鍘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當時正是李大制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注重正音)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理解回答:主要寫了李大例犧牲的經過。)
3.課文主要寫了哪幾方面的事,請同學們概括一下:
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寫父親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講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第五件:寫父親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被難”是什么意思?(遭受災難的意思,這里指李大鍘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占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
這一段是文章的開頭,主要講了什么呢?(講我永遠忘不了十六年前父親被害這一天。)
2.指名讀第二段。
(1)父親平時是怎樣對待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總是耐心他講給“我”聽)這次為什么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向孩子們談心的時候,而且燒毀文件的事情是很難向孩子說清楚的。“含糊”指說話的意思不清楚。)
(2)從哪些地方看出局勢越來越嚴重,李大鍘的工作越來越緊張?(父親早出晚歸,整理書籍和燒毀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勢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為什么果斷不離開北京?這說明了什么?
(李大鍘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勢非常危急,個人處境十分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高度負責的精神。)
(4)這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局勢緊張,但李大鍘不離開工作崗位,說吩他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對工作高度負責。)
四、朗讀第一、二段。(要求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語氣。)
五、布置作業
1.讀課文。
2.借助“思考·練習”1理解第三、四段內容。
課后反思:上完這節課,給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閱讀教學不應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應是我、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如 “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 “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與文本對話需要我和學生的情感投入,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系。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心理學認為,過分膽怯和自我批判的心理狀態,是妨礙創造的最危險的敵人。為此,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于”提問,這里最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于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下面是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的一個片斷。
師:學完了這一課,對課文中的某一點、某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全班同學討論回答。看誰提出的問題有質量、有深度,能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
生:(質疑)在那萬分緊急的關頭,假如李大釗同志向敵人開槍,當時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同學們討論時,可以從李大釗同志被捕的情形、當時周圍的環境和李大釗同志的為人處事等方面考慮。
生a:他如果開槍了,他當然可以跑得掉,就可能不被敵人抓住了,不至于后來被送上絞刑架。生b:敵人封鎖得那么嚴密,李大釗不可能用槍把敵人全消滅。我認為他還是會被敵人逮捕的。
生a:我也認為他開槍不行。你想當時街上聚集著群眾,他身邊還有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如果開槍,就會危及群眾和女兒的生命安全。
生c:李大釗是一個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當時情況下,他一定會沉著冷靜地處理問題,決不會意氣用事。他寧可自己被捕,也不會隨便向敵人開槍。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從以上教學細節不難看出,學生在“質疑——設疑——釋疑”的過程中,互相之間產生了思維的撞擊,從而迸射出創新的火花。整堂課趣味盎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力得到開發。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優秀文章。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學情分析
對于李大釗,部分學生有所了解。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理解課文,并適當展開討論,使學生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三、教學目標
1.會讀寫課文的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讓學生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與敵人做斗爭的事跡,體會光榮的革命傳統。
3.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四、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詞句。
2.深入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五、教學難點
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六、教學課時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練習用概括小標題的方法概括課文內容。
2.學習課文中用對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敘的表達方法。
教學要點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再讀課文,初知全文內容。
3.學習課文第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有那么兩句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雖死猶生的革命前輩。誰能結合課前預習,說一說題目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憶”?
2.簡介李大釗。可讓學生結合手里的資料,談一談對李大釗的了解,然后教師適當加以補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主要寫了李大釗的哪幾件事?
出示練習:課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順序寫的,主要寫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這幾件事。
2.指名檢查初讀和預習情況。
課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時間順序寫的;主要講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時、在法庭上、被難后。
3.師小結:作者是在父親逝世十六周年時寫的,通過回憶父親被捕前、被捕時、在法庭上以及父親遇難后的沉痛心情,表達作者對父親的懷念。我們把這樣的表達方法稱作倒敘。你還想起,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文章,也采取了這樣的表達方法呢?
出示練習:《十六年前的回憶》采用_________的表達方法,我們以前學過的文章_________ 也采用了這樣的表達方法。
4.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1)學生自讀生字詞。
(2)小組檢查互相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對未掌握字詞的學生及時加以輔導。
(3)指導易錯字“籍、殘”等字的書寫。
(4)學生按結構歸類抄寫部分生字。刑 籍 屜 窩 匪 哼
三、理清課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課文內容第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讀課文并思考:按照時間的順序,我們可以把文章分為幾部分呢?
2.指名匯報交流。
3.自主再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從這兩部分描寫,你認識了一個怎么樣的李大釗?
4.學生自主學文之后在小組合作交流。
組內初步交流自學成果,互相補充;如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做上記號,待合作探究時解決。
5.品析人物語言,學習“被捕前”。
從語言訓練入手,著重引導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正確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應該知道
可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品味詞語所包含的意思。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應抓住詞語“堅決”“常”“輕易”“什么時候”讓學生在品詞中體會李大釗堅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偉大精神。最后通過反復閱讀品析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出示練習:我哪能離開呢?請換種說法。
6.體味人物神態,學習“被捕時”。
學習這部分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兩句描寫人物神態的話,從中領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換成“匆匆忙忙”行不行?為什么?
(2)面對兇惡的敵人,“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
“慣有”“嚴峻”兩個詞去掉行不行?教師扣住“慣有”一詞,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平時對待革命工作的態度。最后使學生弄清父親平時的態度和面對敵人的態度保持一致說明什么?體會父親處變不驚,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精神。
7.體會對比描寫手法的反襯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采用了怎么樣的描寫手法呢?(對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態度的對比。把父親燒文件“我”提出問題時的態度,與父親平時對“我”耐心的態度做比較,使學生了解到父親前后態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親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練習:通過這樣的對比描寫,我認識了一個_________的李大釗。
②面對敵人,“我”與父親的態度對比。“我”是瞪著眼、恐怖……父親是“不慌不忙”“嚴峻的態度”。
出示練習:通過這樣的對比描寫,我還認識了一個_________的李大釗。
8.教師小結。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認識“瞅、釗”2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爺、絞刑。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準備:李大釗同志照片及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結合印象深刻的語句體會李大釗的革命精神。
1.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課《十六年前的回憶》。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對李大釗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認識。
請同學們在小組里把上節課畫出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語句互相讀一讀,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學生分小組學習交流)2.現在讓我們來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親是很慈祥的……父親竟這樣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釗知道局勢危險,可他還是不肯躲起來,真是對工作負責。
(2)“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當時很危險,隨時都有被捕和犧牲的的可能,從這里我體會到李大釗對革命負責任的態度。
(指導朗讀,讀出這種堅定的語氣)當時,軍閥瘋狂地鎮壓革命者,許多革命者被迫離開北京,整個北京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勢這樣緊張,李大釗同志為了革命事業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多么忠誠于革命事業呀!(進一步朗讀體會情感)
(3)“父親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釗處變不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4)“父親保持著……沒有道理可講。”從這里可以看出李大釗大無畏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態度,而且還體現出李大釗很蔑視敵人。
(5)“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平靜而慈祥的臉”李大釗即使受過苦刑,還是這么平靜、慈祥。從這里可以體會到他對革命事業有著堅定的信念。
(6)“他臉上的表情……”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仍然安定、沉著,正是因為他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
無論面對的是敵人的苦刑還是親人的哭喊,李大釗的態度始終是那樣的堅定,那樣的從容。正是他對革命的信心使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
3.我們看,這是李大釗就義前說的話。(出示李大釗就義前說的話。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同學們,當這段話響在我們耳邊時,你們有什么話想說嗎?
小結:是的,李大釗那為了中國的進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凜然正氣,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們。那么,我們再來看看課文,哪句話最令你感動,就請你站起來讀一讀,把你對李大釗的崇敬之情表達出來。
二、學習前后呼應的表達方法,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這篇文章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不僅回憶了父親被捕、被害的前后經過,也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感情。請同學們再讀讀文章開頭的一個自然段和結尾的三個自然段,看看有什么發現?然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寫法。)
2.誰能試著讀讀這幾個自然段,把那種悲痛的心情讀出來。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憶令人傷心悲痛,催人淚下。然而,忘不了的僅僅是4月28日這樣一個日期嗎?想一想,“我”忘不了的還有什么?
三、總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體會到了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忠貞不渝、充滿信心的精神。我們忘不了的是李大釗犧牲前慷慨的講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釗為革命勇于獻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萬萬為革命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請同學們把課文中需要積累的詞語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筆記本上。
四、作業:
這篇課文我們就學到這里。同學們回去后查找關于李大釗的事跡,可以把這些故事講給同學或家長聽,也可以在班里舉行一次故事會。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佚名
教學目標 :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感受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
學習本課7個生字。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收集關于李大釗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學媒體:投影片
第一課時
學習本課7個生字。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感受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抓住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說出自己的體會。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1. 導入 激情:
同學們,看著你們胸前的紅領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國旗的一角,是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釗同志,(出示:李大釗的畫像。)一起學習第13課,(板題、讀題)。下面讓我們隨著課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的英雄事跡。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
2). 桌互相檢查預習情況。
要求: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交流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3. 檢查自學:
1) 讀生字,正音。
2) 通過預習你知道什么?(簡要地復述課文以及簡介作品背景。)板書: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
通過預習,同學們已經知道課文是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的事,請瀏覽一遍課文,找出相應的三部分。
(讀后提問。)
4. 細讀課文。
1)默讀課文,從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的言行中劃出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讀一讀。
2)小組互學:你讀了這些句子體會到什么?在小組里交流。
5. 匯報交流情況:
被捕前:
(示句)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板:堅決地說
(“輕易”看出李大釗的地位——當時他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重要”聯系上下文——他要聯系各成員開展革命地下黨工作,為避免黨組織被破壞,還要經常處理大量的書籍與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板:忠于革命)
導讀:李大釗這種堅守革命崗位的態度應該怎樣讀?(練讀)
被捕時:
(示句)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釗處變不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視死如歸)
導讀:誰能把李大釗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讀出來?
被捕后:
(示句)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板:瞅了瞅沒說
(“瞅了瞅”看出李大釗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他要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板:堅貞不屈)為什么會這樣呢?(聯系上下文)
導讀:對,這就是他對革命事業堅決的信心,堅定的信念。你能通過讀表現出來嗎?試一試。
5. 總結全文。
1).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3課,主要抓住了李大釗的言行來體會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發散思維,進行思想教育)
6. 課外延伸
收集關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輩的故事,下一課,我們開一個小故事會。
附板書:
13 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堅決地說 忠于革命
被捕時:不慌不忙 視死如歸
被捕后:瞅了瞅 沒說 堅貞不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在理解課文后,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知道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系?
把課文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讀一讀,再抄下來。
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1、復習導入 :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第十六課,你有什么體會?指名回答。(從李大釗的言行中,體會到他忠于革命,堅強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2、把課文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讀一讀,說說你體會到什么?
3、精讀課文,體會本課的寫作方法。
4、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系?分小組討論。
5、匯報交流,老師進行點撥。(這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方法。)
6、進一步深化:課文里還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應的,你能舉些例子,并說說體會嗎?
7、課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輩的故事在小組里交流。
8、總結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十二個生字,認識“瞅、釗”兩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爺、絞刑。、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回憶”
1、板書課題。
2、這篇課文是誰回憶誰?
3、為什么“回憶”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憶”即回憶十六年前。)
二、初讀感知,理清“回憶”
1、請你把課本翻到46頁,讓我們一起走進十六年前的回憶,帶著這些問題大聲地讀一讀課文。明白嗎?好,開始。
①同學們讀得很認真,這篇課文比較長,我把難讀的詞語請了出來,你會讀嗎?請小老師來領讀。
②隨機解決較簡單的幾個問題。
③合作交流: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具體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說一說嗎?(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
2、你能連起來說一說課文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省略修飾語和個別情節,語句簡潔。)
3、簡介時代前景及作者。李大釗(1889~1927)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父母早亡,跟隨祖父長大。1913年,他東渡日本留學。1918年,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他把北大圖書館變成了傳播新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陣地。這一年,年青的毛澤東和李大釗結識了。他們在北大紅樓,建立了革命的友誼。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他領導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軍閥的群眾*運動。
他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團結廣大群眾,同敵人展開英勇的斗爭。他成了軍閥、*的眼中釘。1927年4月6日反動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釗同志。
李大釗同志在獄中受盡了種種殘酷的刑罰,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兇狠殘暴的敵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終沒說一句有損于黨的榮譽、有損于革命利益的話,沒泄露黨的任何機密,表現了共產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崇高的革命氣節。4月28日*絞死了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為了解救苦難的中國人民,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英勇奮斗了一生。最后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他犧牲時,年僅三十八歲!
三、走進“回憶”,了解被捕
1、請你再一次走進十六年前的回憶,我們先來學習父親被捕前這部分,找一找哪些語句深深打動了你?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①讀著這樣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親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歸,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
②為什么父親要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聯系第6自然段,點名寫法:照應)
③從父親早出晚歸,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你讀出了什么?(時局緊張,不顧生命安危)
④這就是我的父親,一起再讀讀這段話。
2、找一找還有哪些語句深深打動了你?
出示: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①“我哪能離開呢?”是什么意思? 離開意味著什么?不離開又意味著什么?
②在生與死的抉擇中,父親選擇了什么?這又讓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啊?
③請你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這段話。
④是啊,我哪能離開呢?從這段話的寫法上,你有什么發現呢?(反問)
⑤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意志堅決,置生死于度外)
⑥既然這兩個反問句更寫出父親的堅決,那么這樣寫行嗎?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哪能離開呢?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不行,缺少層次,遞進)
⑦體會得真好,那該怎么讀呢?自己先試試。
⑧這就是層層遞進啊,我哪能離開呢,讓我們捧起書,一起再讀一讀。
3、我哪能離開呢,父親依然不顧安危工作著,依然,引讀: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父親依然工作著,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出示:穿灰*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的警察,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他們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
①同學們你從這段話中讀出了什么?(敵人的氣勢洶洶,殺氣騰騰,有備而來,全副武裝)
②父親面對這一群氣勢洶洶,殺氣騰騰,全副武裝,有備而來的魔鬼,父親是怎樣做的?請你找一找。
③出示: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④哪一詞印入了你的眼簾?
⑤“嚴峻”。父親這嚴峻態度仿佛在告訴他們什么?讓我走進父親的內心,自己再讀一讀。
⑥但是他為什么不說?(輕蔑,不屑)
⑦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僅僅保持的是對敵人的輕蔑和不屑嗎?保持的還有什么呢?請你再讀讀這段話。(勇敢,堅毅,沉著,視死如歸的本色……)
⑧齊讀。
4、根據板書,小結:這就是我的父親,忘我工作、意志堅決、勇敢堅毅、視死如歸的父親,十六年來久久難忘。
【第二課時】
一、簡介人物,豐富認識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跟隨著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回憶了父親在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的表現。李大釗同志入獄后,備受*,但他始終視死如歸、大義凜然。1927年4月28日,在敵人的殘害下,李大釗同志第一個走上了絞刑架,毫無懼色,從容就義。時年38歲。
二、集體交流“被捕后”這部分
走進人物內心。(課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師生依照自己的情感體驗,選讀相關語句,談感受。具體預設如下:
1、學生選讀課文的第19自然段。
(1)學生讀議第19自然段。
(2)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表的變化談感受。
2、依循學生的閱讀需要,以課文的第22自然段為切入點,上掛下聯。
(1)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據段中的第1、2句話,挑起疑問。
師:這是我們被捕十多天之后,親人間的第一次見面,其實也是最后一次見面。人之常情,我們多么希望父親能對我們說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讀一讀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話。
師:“沒有說一句話”。為什么?我在想。父親是不是不愛他的孩子?誰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3)聯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4)教師小結,回扣段中的重點句子。
師:是的,他愛他們,從先生子女后來的訪談和傳記作品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對孩子的愛。他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親,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愛深深地愛著他們。可是為了不連累親人,為了不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絲毫的軟弱,他把愛深深地埋在心里。這是普通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啊!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5)聯系上下文,同座間互相探討,在探討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偉大。
相機出示重點句子:“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重點朗讀這段話,在讀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內在原因。
(6)總結全文。
師:正是因為他的心被這樣一種力量占據著,所以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面對魔鬼般的敵人,他依然保持著他那嚴峻的態度;面對兇狠的法官,親人的呼喊,能那樣的鎮定、從容。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更是一個偉大的人。為什么?因為他的心——生:(齊讀重點句師:就是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三、創設情境,升華情感,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式
1、出示課件,(李大釗臨刑前的一張照片,并配上了音樂)教師激情述說:“1927年4月28日,這是一個春天的下午,李大釗與另外19位年輕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場。他們的青春本來應該像春花一樣燦爛,而此刻他們面對的是兩臺巨大而陰森的絞刑架。大釗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親人和同志,然后頭也不會的第一個走上了絞架,“神色未變,從容就死”。他犧牲時還不到38歲。
2、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氣什么關系?你從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中體會到什么?
3、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4、教師引導討論并總結:
這篇課文是回憶錄,開頭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4月28日。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5、找出課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答出:
課文的結尾與句子
(1)照應。“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與句子
(2)照應。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與句子
(3)照應。。
四、讀寫結合,抒發情感
1、結合李大釗犧牲xx年紀念活動,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2、師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瓦房店市友誼小學 陳麗麗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十三課《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我們已經進行了自學,愿意把你是怎樣自學的簡單地說給大家聽嗎?
生:愿意!(齊)
生:我是先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后再讀“讀寫例話”,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生:我是先讀課前“導讀”、“預習”,然后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再讀課后的“讀寫例話”,思考課后問題,進一步理解課文。
師:挺好!還有不同的嗎?
生:前面幾個同學講的我也做到了,我還看了《自主學習》中這課的“自學導航”,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還仔細分析了課題,我知道這篇課文是寫
人記事的文章。
生:我借助字典查閱并理解了本課的生字、新詞,還到圖書館查閱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我還運用了反復朗讀課文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
師:你們很會自學,現在還需要再自學一會兒嗎?
生:不用!(齊)
師:那我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自學后的收獲好嗎?
生:好!(齊)
師:提一點要求:交流時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取長補短。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在小組內討論解決。(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先來說說你現在的學習收獲?(幾個學生搶先介紹李大釗、張作霖及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
生:通過讀課前的預習,我知道了本課為什么以《十六年前的回憶》為題。(讀預習內容)
師:對!從預習中我們知道本文是李星華在回憶她的父親被捕前、后的感人事跡(板書:父親)本文是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正值李大釗遇難十六
周年,所以文章以《十六年前的回憶》為題。那你們知道李大釗什么時候被害的嗎?
生:1927年4月28日。(齊)
師:對!(板書:1927年4月28日)我們應牢牢記住這個日子!(生繼續匯報自學內容。當幾人講讀第7自然段后,一生問)
生:我們小組有個問題不太明白,北京局勢這么嚴重,父親暫時離開這兒到別處不行嗎?
(師生共同討論交流,至都明白為止。學生繼續匯報學習收獲)
(當學生講讀課文最后一部分以后)
師:當時全家人的心情非常悲痛,誰能試著有感情的讀一讀?(一學生試讀后,學生評價)
教師指導:當時母親傷心過度,“我”又哭了,聲音是沙啞、顫抖的,語速應稍慢一些。(學生練讀后,幾生試讀)
師:讀得太感人了!(掌聲起)
師:你還想讀哪一段?
(幾名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后師生共評,教師范讀第七自然段后學生齊讀)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課后再練讀。通過理解與朗讀課文,你認為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自由答)
師根據學生回答來小結:對!父親就是這樣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值得敬佩的人,盡管父親已經離開我們了,但他那堅強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卻深深地
留在我們的腦海里。
師:剛才同學談到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學生齊答)
師:誰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對訓練重點的理解?(幾生談后,師問:)
師:什么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過讀課后的“讀寫例話”我知道……
師:你也很會學習!課文中還有一些地方運用了前后照應的寫法,大家找找看,可以和小組同學共同探討。(學生交流后集中匯報)
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思考后答)
師:我們以后閱讀時應注意看看哪些文章中運用了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法,在作文時有機地運用這種寫法。
師:這篇課文我們就學到這兒,你們看行不行?
生:行!(齊)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兩篇文章,你們想不想看看?(出示閱讀材料)
生:想(齊)
師:那你認為在閱讀這兩篇文章時應注意什么?
生:讀文后應弄清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還要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前后照應的寫法。
師:一會兒發給你后,你要看看文中還有什么要求。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一篇來閱讀,如果能閱讀兩篇更好,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學生自由閱讀后匯報,師及時點撥)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下節課再繼續交流好嗎?
生:好!
(下課!)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同敵人做斗爭的事。
【教學對象分析】本課所寫的人物事跡距離學生的生活年代久遠,估計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需要提前查閱有關資料幫助理解;文中還有多處句子也是理解上的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4、通過重點語句的理解,領會李大釗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5、學習李大釗的臨危不亂、勇于為革命獻身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⑴ 課前預習。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⑵ 查閱有關李大釗的資料。
⑶ 查閱課文的時代背景。
2、教師準備:制作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十六年前的回憶
2、 電視出示插圖照片,簡介李大釗的有關情況。
二、檢查預習
1、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2、課文主要寫了李大釗的哪幾件事?
3、討論分段:
⑴ 寫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⑵ 寫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⑶ 寫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⑷ 寫父親被害后的情形。
4、質疑問難。
三、學習課文
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
⑴ “被難”是什么意思?
⑵ 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
小結:
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讀第二段:
⑴ 在被捕前李大釗是怎樣表現的?
⑵ “含糊”是什么意思?
⑶ 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李大釗的認真負責。
(結合有關的詞談談。)
⑷ 小結:
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書寫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讀一、二段。
2、指名說出兩段段意。
二、繼續學習課文
1、學習課文第三段:
⑴ 指名讀第三段。
⑵ 利用電視播放錄象,思考:
李大釗的表現怎樣?
⑶ 上一段中“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沒有回來”你找到原因了嗎?這就是前后照應的句子。
⑷ 小結:
在學習這幾段時我們都解決了哪些問題?
2、學習第四段:
⑴ 提出學習要求。
(用以上的方法。)
⑵ 說說你學懂了什么。
(學習小組交流。)
⑶ 電視出示重點句子:
理解“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偉大的力量指什么?
(表現出他的堅定信念。)
⑷ 小結:
這段講了李大釗在法庭上的表現。
3、學習第五段:
聽磁帶朗讀,思考:
⑴ 李大釗被害后舅老爺、我、母親各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指三位同學朗讀。
⑵ 找出“媽,昨天是4月28日”的對應句。
⑶ 課文這一段與開頭有什么聯系?你從這樣的開頭、結尾中體會到了什么?
⑷ 小結:
這段講了李大釗被害后的情形。
四、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風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業設計與拓展
1、必做題:
⑴ 寫出課后第二、三題的意思。
⑵ 繼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選做題:
⑴ 閱讀《中國革命家故事》。
⑵ 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和同學交流一下。
【板書設計】
被害日 1927、4、28
被捕前 高度負責
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時 把個生死置之度外
被審時 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
【教學資源包】
李大釗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河北省樂亭縣人。他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編輯《新青年》,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產主義小組。他領導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軍閥的群眾示威運動。1927年4月6日被軍閥張作霖逮捕, 28日英勇就義。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學生視角:
每個人的生命里都埋藏著許多回憶,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難忘?為什么過去了十六年還能這樣清楚地記得。作者的父親------李大釗是個什么樣的人?課題的耐人尋味,激發著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難點:了解時代背景和李大釗的相關資料,才能幫助學生較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思考:
這篇課文講的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從被捕到被害過程中的幾件事。文章篇幅較長,離學生實際較遠,因此,學生學習興趣容易受到影響。所以只有抓住課文內容及文中人物的特點,設計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才會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收集李大釗及其所處時代的背景資料,是降低理解難度,深入體悟內容的關鍵,也只有如此才能使課文中的革命傳統教育因素突現出來,進而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
重點:
1、抓住典型事例表現,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及其好處。
設計特色:自主探究,合作研讀,讀中感悟。
信息資料:
1、收集李大釗及其所處時代背景的相關資料。
2、寫有思考題目的投影片。
3、低沉、舒緩的樂曲。
教學要求:
1、結合收集的資料,自主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的光輝事跡,受到革命傳統教育。
2、體會文章前后照應的寫法,并認識這種寫法的好處。
3、自學本課的生字,能結合語境,理解掌握新詞。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交流收集的資料,了解李大釗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此基礎上研讀課文。
3、學習交流、討論合作,培養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流程:
一、從舊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國共產黨嗎?你知道它的創始人有誰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偉大的革命先驅李大釗(板題)
(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出發,自然引入。)
2、交流課下收集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感知質疑,合作解疑。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在預習的基礎上充分讀書,讀準讀通,理清文章層次,在自讀的基礎上,同桌互讀,相互評價。
2、用較快的速度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疑點。
(鼓勵學生讀書,進而發現問題,質疑問題,這樣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教師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指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
3、引導學生交流讀書質疑的發現,并結合收集的相關資料和對課文的深刻理解,結組討論,合作解決。
(分組學習的關鍵體現在“合作”上,充分地讓學生相互討論、啟發、幫助,更重要的是這種“合作”是在學生個體充分“自主質疑”的基礎上進行的,扎實高效。)
4、研討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重新調整教學,以“學”定教,使主導與主體有機結合。)
三、再讀感悟
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練習感情朗讀。
四、課堂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腳步( )的喊聲的態度
的眼光 嘖嘖的( )出神的
2、抄寫自己喜歡的詞句。
3、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板書:
1、留守北京
十六年前的回憶 2、不幸被捕
3、法庭斗爭
4、被害之后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現,深刻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及其好處。
3、培養閱讀理解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回顧所學內容,引導學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節學習的收獲。
二、引發研討,深讀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你認為李大釗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樣的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問題設計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學生對課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發研討,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利于學生整體上把握課文稿內容,進而深刻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從兩題中任選一題進行研究。
(深化理解認識,開放學習內容,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三、匯報交流,升華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釗是個的人,因為。
(2)“我“感到,因為。
(問題設計便于規范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根據研討的問題,自主選擇習題。第一個問題也可能引導學生結合收集的資料進行創意表達。)
2、師小結:激qing過渡。
3、指導感情朗讀,引導相互評價。
教師可以采用配樂的形式,作適當的示范,激發學生的情感,升華文章的主題。
四、課堂練習
讀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課文中和它相聯系的句子,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天。
2、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3、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
五、實踐活動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驅的事跡資料,召開一個故事會。
板書:
1、留守北京:高度負責
2、不幸被捕:處驚不變
十六年前的回憶 3、法庭斗爭:凜然正氣
4、被害之后:激勵后人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6
下面是五年級語文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
《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稿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組教材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審,被害的經過,從而表達了李大釗忠于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嵩高品質,也使我們認識到當時反動軍閥狠殘暴的本質。根據這一課文的內容,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體會語感,辨析“沉重”、“沉著”等詞,并用詞造句。
2、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大釗忠于革命、忠于黨,不惜獻身的高貴品質。
3、學習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基于以上的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1)理解課文“被捕”與“被審”兩部分,體會李大釗同志沉著,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和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不惜獻身的革命氣概;(2)通過學習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對李大釗的描寫,學習家人的方法。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弄清文中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及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小語大綱五年級“識字、寫字”中提出:五年級學生要提高辨析詞語的能力,通過對“沉重”“沉著”的辨析經進一上理解 李大釗的品質。本課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文,指導學生理解李大釗忠于革命、忠于黨,不惜犧牲的精神和對反動軍閥的兇狠、殘酷的憎恨,這也是《大綱》提出的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反映。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愛黨、愛祖國的教育,也培養了學生在為人處事時能愛憎分明。本課編排在本冊教材中每五組,本組的訓練重點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這是小學階段最后一篇指導寫法的訓練項目,為此,指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本組訓練特點以及高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結構。
一、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閱讀教學要從整體著眼,這一點就告訴我們,使學生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是很重要的,這個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避開文章的主題,分散教學,就會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支離破碎,所形成的知識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對課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為了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課文。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憶”作統領提出:課文憶了誰?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燈片出示)再運用“自讀——討論”法理解這些問題。這樣既使學生從感知上了解課文大意,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律的。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理解重、難點。
突出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既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減輕學生負擔,膈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更透徹。為此,在理解重、難點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這一部分時,我采用“講授法”“對比法”的訓練方法。通過講解,指導朗讀,使學生了解李大釗在被捕時神態以體會他對革命的追求。通過劃出“我”和憲兵表現的詞語,采用“對比法”教學求理解 李大釗的沉著鎮定,從容不迫的精神,從而學習這種對比寫人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在理解“被審”時,我采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破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詞語,然后討論這些詞語。,提出: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么樣的品質?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兇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如:復習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3、在指導學生理解前后照應,首尾連貫這個難點時,我采用“講授法”,使學生了解“前后照應”的含義,而后采用“列舉法”列舉《小草》等幾篇課文中的前后照應關系,理解前后照應。通過學生舉一反三的訓練,弄清這種寫法的好處,以便在以后作文中應用。
三、指導朗讀,升華情感,產生共鳴。
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產生語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朗讀課文。以指導學生讀出愛憎分明之感,通過指名、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讀出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讀出“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好處。最后用朗讀帶并配樂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情境,最后再一次體會課文情感,總結課文。
這節課我依據教材特點,師生特點。采用多種教法,朗讀形式,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采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么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么?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