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
(1)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了。為什么作者寫到小女孩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2)為什么說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
(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現實生活是殘酷無情的,課文中卻說“她曾經多么幸福”?
3、學生自學討論,進行解疑。
4、分析重點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體會: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剝削人的社會,小女孩和像她一樣的窮人,才有可能過上沒有寒冷、饑餓、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懷著這樣的一種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饑餓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體會:這句話中,兩個“曾經”表明小女孩是懷著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這樣美好的愿望又是誰也不知道的。說明誰也不關心她。這些愿望與誰也不知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慘的命運。
五、進行朗讀訓練。
教學目標:
1、研讀課文第二段,倡導個性化閱讀,構建多元化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讓學生了解作者采用現實與幻想對比的手法,通過研讀,懂得幻想越幸福,現實越不幸。
3、能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重點:研讀課文第二段,通過研讀,幻想越幸福,現實越不幸。
教學難點:倡導個性化閱讀,構建多元化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
從課文第一段中我們了解到:這是一個大年夜,一個舉家團聚的日子。街上飄著烤鵝的香味。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卻在風雪彌漫的街頭叫賣火柴。她又冷又餓,孤苦伶仃。橫沖直撞的馬車差點把她撞死,素不相識的小男孩欺負她,連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風呼呼地刮著,雪紛紛揚揚地下著。小女孩該有多冷啊!新年的腳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結局呢?
二、找結局,確定研究主題。
出示: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誰也不知道(引讀)
出示:她曾經看到過那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自己讀讀,聯系第一段,你有什么疑問嗎?
(為什么用上兩個幸福?)(明明那么悲慘,那么不幸,為什么說她是幸福的?)
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有沒有同學支持作者的觀點,到課文第二段中找找依據。認為“不幸”的同學也從文中找依據,好好讀讀,找你感觸最深的一處,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體會在4人組交流一下。
三、交流 幸福:
¢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幸福的。
請學生把有關詞句讀讀。(不完整的多請幾位。)
出示: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是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