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教學案例
本學期,沈彩云校長針對古詩教學,對我進行了兩節古詩課的專項指導,收獲良多。
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試著自讀古詩,注意讀準讀通,讀出古詩的韻律,邊讀邊思考,陸游是懷著怎樣的感情寫出這首詩的?
(學生自讀感悟)
師:讀過詩歌之后,你們體會到陸游是懷著怎樣的感情寫出這首詩的?
生:懷著悲傷的感覺。
師:你是怎么讀懂的?
生:古詩第二行寫,但悲不見九州同。
師:你抓住了文中的“悲”字來體會作者的感情(課件出示“悲”字)悲可以組什么表示心情的詞?
生:悲傷 悲痛 悲涼 悲哀 悲苦 悲憤 悲慟 悲慘……
師:這些感情各有不同,陸游的心情到底是怎樣的,請自讀課文的前兩行,根據老師給你們的注釋,試著解釋解釋前2行,看看陸游到底是為何而悲?
(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自讀自悟)
師:誰能解釋解釋前2行詩?陸游到底為何而悲?出示課件上的2副圖片。你能讀出悲傷的感覺嗎?
(幾個學生分別讀,讀出悲傷的感覺)
師:請大家看看書上的插圖,關注一下作者的表情,你能感受到什么?把這種感覺也讀進去。
(先指讀,后齊讀。學生讀出了悲傷的感情)
思考:
劉勰認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激蕩的產物,一個好的讀者在閱讀有感情的文章時不能無動于衷,而應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息息相通,而隨之喜樂哀怒。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時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節課下來,我和學生一樣感慨萬千,好像經歷了那個動蕩不安的社會,好像親眼目睹了流離失所的百姓,好象親耳聆聽了詩人的嘆息,甚至感悟到悲歡離合的凄慘生活。回顧這節課的設計,之所以動情,可能源于以下幾點:
一、 教師要懂心、動情。陸游悲,是為祖國不能統一而悲,為苦難的人民而悲,為自己臨終看不到祖國統一而悲;他盼,日日盼,夜夜盼,盼了一輩子也沒盼到祖國統一。他恨,恨南宋的統治者置國恥家難于不顧而終日沉湎于酒色香風中之中。他愛,這一切都源自于他那顆拳拳愛國心。這些情感,需要教者定下心來,深鉆文本,廣搜資料,身臨其境,才能讀懂作者的心,才能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作者的知音,使自己與作者產生共鳴。如果自己都不懂作者的心,不能被作者的情感所感動,又怎能讓學生去動情呢?
二、讓學生動情。教者動了情,下面就要想辦法,動腦子,怎樣讓學生動情。小學生讀了此詩,也許知道陸游為看不到祖國而悲傷,但僅僅是知道而已,談不上動情。這時教者就要想辦法去激發。有插圖展示,有資料補充、有感情朗讀、有背景介紹,有語言描述。一系列手段讓學生的情感逐漸升華,從他們的表情,從他們的朗讀,從他們的眼神,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悲作者之所悲,盼作者之所盼,恨作者之所恨,愛作者之所愛,他們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仿佛站在陸游的床邊,仿佛和作者融為一體,心靈受到了激蕩,情感得到了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