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
學生對自己的“發現”感到欣喜,且這些“獨到見解”,給閱讀教學注入了生機。
從以上的教學中我感受到,由于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激起他們探索和發現,使課堂氣氛活躍,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
這堂課的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對最后一次幻想有沒有寫破滅的討論。以前總要費時講句義,學生被動接受,囫圇吞棗。這一次,我鼓勵學生敢于否定別人的意見,擺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造成爭辯的氣氛,喚起學生探索新的認識的欲望。這一教學是沿著“結論—思維過程—情感熏陶”進行的,它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教學要求:
一、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現實生活和幻想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體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幸福。
二、初步認識童話的特點,區別課文中事物和聯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給課文段,并能簡要復述課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蹣跚、簡直、奇異”等詞語,會用“因為……”“雖然……但是……”造句。
課前準備:放大的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導入、自學課文、分段、范讀課文、讀講第一段。
第二課時:講讀第二段1-4節。
第三課時:講讀第二段5-6節、第三段,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你們都聽說過嗎?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話,你們知道這篇童話是誰寫的?(世界著名的丹麥兒童文學作家安徒生)
介紹安徒生。(資料附后)
這篇童話非常感人,你們自己先讀讀,看能不能讀懂。
二、自學課文
1. 我們讀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題目;提出“賣”的寫法)看了題目你怎么想?
2. 接著我們要讀全文了,在讀全文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先寫的什么,再寫的什么)
3. 弄清了文章先寫的什么,接著寫的什么,最后寫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現在你們試著先分段。
4. 分段、編寫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為沒有賣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墻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開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凍死路旁。
一、范讀課文。
現在你們再聽老師讀讀。
二、講讀第一段。
1. 這是一個童話故事,一開始我們要弄清故事發生的什么?
(時間―――大年夜,一個下著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點―――街上。
人物―――赤著腳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2. 你們自己讀讀想想,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憐的小女孩!)
3. 出示圖畫(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赤著腳在寒風中行走。
描述:這幅圖把我們帶到遙遠而古老的丹麥,安徒生的故鄉,你們看,遠處的高樓燈光通明,人們都在自己溫暖的,歡度圣誕節,然而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她卻怎樣呢?
“可憐的小女孩”,后面是一個感嘆號,這里寄托了作者對小女孩的無限同情。現在我們看圖,讀讀課文,說說小女孩怎么可憐,也可以用這一句話,來結束你的這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