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學實錄
這樣樸實的課同時又具備3個鮮明的特點。首先是返璞歸真。我僅僅在作家簡介和名家朗誦兩個環節使用了多媒體,其他時間都留給師生共同品讀文章所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連本文的關鍵詞、重點句也不用幻燈片出示,而是讓學生在默讀、自由讀、有感情品讀、聽讀的過程中自己動筆,動腦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蘊含的感情。這樣的設計在當今的小學語文大型公開課上可謂大膽,不過其正體現著“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精髓,是一種原生態,無干擾的純閱讀過程。孩子們正是經歷了這樣的真讀書過程才讀出真味,品出真情。孩子在課堂上每一個讀的活動都是用心參與的,學習活動頻繁,思維緊張活躍,真正做到了用心會文,涵詠品味。
其次是體現了還學,讓學于學生的課改重要精神。本課設計中,我留出大量的時間給孩子讀書、思考、傾聽、批注、聯系生活實際想象、回憶、口頭表達,孩子學得格外充分,老師僅僅擔當示范、引領的角色,沒有侵占他們學習的時間。據統計,僅提供給孩子參與各種形式讀書的時間就確保有十分鐘,這十分鐘是不受任何干擾,沒有任何提示的自讀自悟,切實保障他們能沉浸在文字中。
第三是授之以漁,注重了學法遷移和運用。在師生共同品讀的過程中,老師在潛移默化中傳授品讀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傾聽、思考、對話”三部曲,這是品讀散文的3個“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此法品讀文章,隨即又共同總結學法,形成認識后還能指導自己的讀書實踐,在品讀中不斷獲得成功。這樣一來,課堂教學變得扎實有效,下課后孩子能從課堂上帶走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能體會讀文的快樂,能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增強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閱讀實踐中有法可循。這一切,都是一堂語文課的價值所在,是留給孩子學習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