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材新解 老文新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舊教材新理解 老課文新教法。【設計思路】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于1943年在父親被害十六年后回憶其父親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堅決斗爭的情景,展示了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這是篇老課文。時至今日,新課程體系下教材終于開放,許多版本諸如《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在原來語文教材中占據重要位置的老課文,有的“光榮退休”了,有的“退居二線”了。可為什么《十六年前的回憶》還被保留下來呢?我想,這肯定有其存在的意義。但這篇課文的背景遠離學生太舊,如果還是以以往的理解、以往的教法去教,已是缺乏現代意義。于是,在理解研讀這篇課文時,除了要繼續抓住“李大釗對事業無比堅貞”這主要教點、學點之外,挖掘出課文反映“李大釗對家人深沉熱愛”的人性閃光的地方,讓李大釗從“神壇”上走下來,重新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更覺得親切, “人格和理想”的教育意義會更明顯。
【教學過程】
一、課前讀言,氣氛先入
1、清明節的意義。
2、課件出示李大釗的遺像及高度簡介,播放《國際歌》,營造肅穆的氣氛。
3、讀“民族魂”網上懷念李大釗同志的留言。
二、聽寫片段,難點破入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1、自己對照課文糾正。
2、靈活提出破折號的寫法和用法。
三、品味語詞,形象漸露
1、畫出父親神態的句子和作者聯想的句子。
2、“安定”、“沉著”是什么意思?面對著敵人的法庭,父親應該知道自己可能被判重刑,可是為什么還那么安定、沉著?
(估計學生會這樣回答:是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但教師要引導開去:這是聯想,是女兒當時心里想的,有可能是這個原因,也有可能有其它意圖,請大家想想,父親非常安定,非常沉著,還是否有其它意圖。)
3、出示一些革命烈士對革命事業的堅貞的例子。 (劉胡蘭、吉鴻昌。)
4、“瞅”什么意思?與下文“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中的“望”都有“看”的意思,但又有什么不一樣?聯系上文理解父親對家人深沉的愛。
5、出示《李大釗和他的孩子們》,讓學生體會這種愛。課文里還在哪里可以看出這種愛?
6、父親沒對我們說一句話,難道他真的沒有話對“我們”講嗎?如果你是李大釗,你會說些什么?
7、對事業無比堅貞,對家人深沉熱愛,這就是李大釗。李大釗同志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第一個將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的中國人,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曾擔任過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本來課文應該就寫他對事業無比堅貞,來表現他的高尚品格,不是更好,但為什么要寫他對家人的愛呢?
8、感情朗讀這個片段,加上“因為”讀。
四、網上獻花,情感深入
1、現在讓我們懷著這份敬意,去瞻仰一下位于河北省保亭縣的李大釗紀念館。
2、現在讓我們來為這位為黨,為國家作出過卓越貢獻的革命先烈敬獻鮮花,以表達我們對大釗同志永遠的懷念。請大家討論一下敬獻什么鮮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