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 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
⑵ 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嚴峻、恐怖、會意、一擁而人”等詞語。
⑶ 理解句子:
①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② 我蹲在旁邊,看到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③ 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
2、能力訓練點:
⑴ 培養學生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思想內容的能力。
⑵ 學習本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法,理解這樣寫的好處。
⑶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德育滲透點:
學習李大釗忠于革命事業的品質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偉大精神,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黨的思想感情。
4、美育滲透點:
讓學生體會正義之美,生命之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⑴ 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詞句。
⑵ 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2、難點:
弄清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法。
3、解決辦法: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研討,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體味人物神態,感受李大釗的精神及品質。
【教學方法引導】
1、教師教法:
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理解內容;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認為值得深人體會的句子,進行深入理解;必要時給予點撥。
2、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交流,深入理解。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活動設計:
⑴ 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加以分析,領會文章的主旨。
⑵ 幫助學生品析人物語言,體味人物神態,感悟人物的思想。
⑶ 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手法的反襯作用。
2、學生活動設計:
⑴ 預習課文,搜集有關李大釗同志的材料。
⑵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⑶ 分角色表演李大釗在法庭上的表現,深化對人物思想感情的體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檢查,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誰能結合課前預習,說一說題目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憶”?
2、簡介李大釗。
(可讓學生結合手里的資料,談一談對李大釗的了解,然后教師適當加以補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
課文主要寫了李大釗的哪幾件事?
2、指名檢查初讀的情況:
⑴ 正音:
待會兒、沉著。
⑵ 指名回答思考題。
(課文主要講了李大釗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課文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課文中找出值得深入體會的句子,如: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
3、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系?你從這樣的開頭、結尾中體會到了什么?
四、小組合作,交流感悟
組內初步交流自學成果,互相補充,如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作上記號,待合作探究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