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三、圍繞重點,學習表達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教師應讓學生學習表達方法,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應”。
2、試找出與下面句子相照應的句子,說說有什么好處:
⑴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⑵ 我蹲在旁邊,看到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⑶ 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
引導學生很快地從文中找出與之相照應的句子:
① 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 28。”
② 后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③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報三。這些句子前后照應,使人讀了會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會更深。
四、總結、拓展
1、把課文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讀一讀,說說什么地方寫得好,為什么?
(學生可暢所欲言,在品評之中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2、讀寫結合,發展技能。
(鼓勵學生運用前后照應的寫法,寫一篇寫人的短文,要求通過一個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后收集有關李大釗的資料,互相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