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星華的一篇回憶錄,由于屬于離學生實際情況比較久遠的事情,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會有很多的不明白,軍閥是干什么的,和李大釗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抓李大釗;為什么要殺李大釗等,而這些在課文中這些情況交代得不是很深透,只有通過資料的補充,學生才能懂得其中的原因,了解更多,感悟更多。這篇課文內容比較長,拓展的材料也十分豐富,如果僅靠課堂,可能不能完全交代清楚,所以,課前一周我要求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相互交流,使之對文章背景和人物事跡有大致的了解,為理解文章內容和感悟人物精神品質做好鋪墊。同時,學生在搜集資料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發揮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資源共享意識。
這篇課文本來計劃兩課時上完,由于課文實在太長,學生經過了兩次的通篇閱讀后,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在后面的分析句子,塑造人物形象就顯得比較倉促,沒有那么深透了。鑒于這種情況,經過與師傅討論以后,決定分三課時:第一課時已經在讀通文章,解決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對李大釗生前的幾件事情也有了了解,并讓學生主動提出質疑,帶著問題進入對人物形象和篇章的進一步理解,發揮了其學習的主動性;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學習“焚燒文件”和“被捕”兩部分,感受李大釗的英勇不屈,二是體會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革命事業高于一切的精神品質。第二課時著重強調的是人物的革命精神,而第三課時更偏向于讓學生體會李大釗對家人的愛,雖然二三兩個課時按照課文順序被分成兩部分教學,但所要讓學生感受的人物精神品質是不因課時而分割的,在體會人物革命精神的同時穿插著父愛,在體會父愛、夫愛的同時也貫穿著人物的革命精神。課時分工較明確,在課文內容的解析上按照“焚燒文件”和“被捕”兩部分的順序進行,但課堂教學并沒有按照自然段逐一解析,而是從整體上進行理解,對重點問題有機地解決。對于這一點,在備課的過程中,我都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考慮,怎樣避免純粹的對課文段落的逐一分析,而要讓課堂中的各個教學環節自然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呢?怎樣才能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自然而然感受人物形象,而不是我以告知的方式交給學生“李大釗是這么一個人”呢?在與同事反復討論,并對教案進行反復修改后,我決定以最簡單直接的問題入手“為什么要焚燒文件?”,開門見山地把學生引導到這節課要學習的其中一個事件上,而著重從對父親的細節描寫上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焚燒文件”
師:思考:為什么燒?
生:因為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
師:這是母親告訴我的。這個原因父親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怎么跟我說的?
生:“不要了就燒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出示ppt“不要了就燒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生齊讀
師:平時父親是慈祥的,總是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各種幼稚的問題,為什么此時卻這樣含糊地回答我?【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中提出的疑問,也是理解的難點,答案不唯一,大致可以歸納出“①復雜,對孩子一言難盡 ②局勢緊張,不是談心的時候 ③ 保護、關愛孩子”這樣幾點,但是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提示:含糊是什么意思?學生可能會回答“模模糊糊、吞吞吐吐”。我會接著問那為什么不講清楚?又為什么要對女兒吞吞吐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時代背景,思考可能的原因。學生答后,我對可能的原因做個歸納】正如課前預設,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上有一定難度,開始他們對我的提問沒有做出明確的反應,我急于引導他們說出答案,因此忙著拋出課前預設好的問題“含糊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模模糊糊、吞吞吐吐,而不講清楚?”結果個別學生說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甚至還有一點是我補充上去的。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我沒有處理好,這本來就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我何不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提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時代背景,思考可能的原因”,其中“聯系生活實際”是想讓他們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事情你問父母或其他長輩,他們并不說得很清楚,或者是索性說小孩子不懂的,不要管大人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往往是什么樣的情況下,他們會這么說。而“結合時代背景”是要學生聯系故事發生的背景,明白當時的局勢。如果說,我在提問的時候能夠強調讓學生 “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時代背景”并給予一定提示,可能有更多的學生會對這個問題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我認為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思考方式。當讓學生從幾方面談談事情發生的原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從事物的多個角度去分析。如這個問題,為什么父親會這樣含糊地回答我?首先,可以考慮外因,即當時的局勢;其次考慮內因,即父親的心理或其情感因素;第三,考慮事物本身屬性,聯系這個問題即事情本身的復雜性,一言難盡。總之,在提出這一類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的時候,如果教師的引導能使得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出問題的答案,并且對類似的疑難問題加以反復訓練和鞏固,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慢慢掌握其中的思路和規律,從而提高閱讀水平,而急于求得個別優秀學生的一個完美答案絕不應該是閱讀教學的目的。課堂上,我對這個問題的處理過于匆忙,如果花多一點的時間和精力和提示在這個問題上,學生可能就會有更好的理解。然而這樣做在這堂課上是否合適?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感受李大釗的英勇不屈,二是體會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革命事業高于一切的精神品質”。如果把太多的時間花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那么“李大釗對于家人的愛”這部分的比重就會加大,而這原本是第三課時的重點,如此,又該如何處理,還是說在分配課時和教學目標的時候就欠妥當,值得繼續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