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說課稿
《我最好的老師》寫的是一個叫懷特森的老師,他在課堂上把錯誤的動物學知識“教”給了學生,讓學生們測驗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說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學生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認為課本和老師就永遠正確。文章短小深刻,充滿哲理。
我本是初中教師,第一年上六年級的課。我覺得這篇教材不只是對學生有極大的啟示,對我們老師而言,如何做“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能起不小的警示作用。
我的教學設想有三點:
第一、問題情境:課堂成為整體。這篇文章語言樸實,但內涵深刻,鎖住題眼“最好”,把“為什么作者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來探究。
第二、矛盾沖突:課堂變得鮮活。只有觸動學生的情弦才能夠撥出悠揚的樂章。我抓住“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這在個環節中,讓學生“情在朗讀中感,理在體驗中悟”。就在這咀嚼詞句和轉換角色中,體會到了懷特森先生的“好”。
第三、價值引領:課堂變得深刻。課文中的“好老師”與我們的普遍認識是有一定差別的,課文所提倡的懷疑主義也是當下中國學生所缺乏的。在教學這課的后半部分,把如何依托文本,幫助學生構建價值觀的文章再做足、做細,讓課堂有深度。所以我在教學設想中加了一個環節:回歸整體,加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設計了三個題目,層層遞進地認識“懷疑主義”,建立起“懷疑主義”這個新的價值觀。
我希望大家幫我解決的難題也有四點:
一是小學自讀課文與主題課文教法的區別。
二是本堂文本解讀的“尺度”。如“最好的老師”中的“最好”;“科學精神”中的“懷疑、思考、迷信、冒險”的理解。
三是對學生思維、口語表達訓練的程度。
四是常規手段教學。我沒有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是我不會使用,我覺得對這篇課文而言,讓學生立足文本,情感的投入、理性的思維非常重要,視覺的沖擊無足輕重。
以上幾點,敬請各位老師、專家批評指正。
(原載2009年4月《沅江教研》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