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色彩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由梁衡的同名散文節選改編而成。課文以“美麗”為主線,贊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僅僅在于容貌,而在于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社會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文本采用了倒敘手法,一開始描寫了居里夫人在法國科學院作學術報告的場面,將居里夫人美麗的形象和偉大的成就凸現在讀者面前。接下去具體描寫了居里夫人為了探索“其它物質有沒有放射性”而進行的艱苦的研究,直到發現了鐳,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最后還寫到了她在取得成就后那淡泊名利的處事作風。
學生對于居里夫人容貌的美麗,從文本的“年輕漂亮、神態莊重、一身黑色長裙”等詞句中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對于她心靈與人格上的“美麗”,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雖也能說上那么三五句,但只是停留在口頭,局限于表面,卻無法通過文本言語,真正從內心上感受到居里夫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 “美”。如此一來,對于要真正理解與感悟文本標題“跨越百年的美麗”,就有隔靴搔癢之感覺。
那么究竟如何抓住文本的言語,讓學生感受到居里夫人身上的那種“美”?
在初讀文本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第三自然段的開頭有這么一句話:“關于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并不第一人,但她卻是關鍵的一人。”乍一看,這一話似乎也沒有什么可以琢磨與咀嚼,但再轉而一想,我們似乎可以從中找到文本深入的切入點:居里夫人不是發現放射性的第一人,但為何最后卻是她取得了成功,并跨越百年的美麗?居里夫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能讓她流芳百世?我想,這個問題如果突破了的話,那對于文本中心的理解,以及居里夫人身上所蘊含著的“美麗”,也就會水到渠成。
筆者就帶著這一問題,再次對文本進行了研讀。一遍、二遍……五遍、十遍,居里夫人身上的“美麗”,漸漸地在筆者的腦海中清晰起來。
首先,居里夫人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那刨根問底、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是奠定這一“美麗”的底色調。
任何一名科學家,在科學實驗過程中,都有著一顆好奇的心,對于任何事、任何物都喜歡問個為什么。“千萬次地問”,是一個科學家進行科學殿堂的通行證。從過去的愛因斯坦到現在的霍金,那一項科學成果的取得,最初不是從一個個問題而來?在《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中,作者也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好奇、愛問、碰到問題“不屈不撓”的居里夫人。這在文本中寫得最清楚不過了: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盡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
這是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個句子。對于當時還僅僅是處于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偶然的現象中發現那必然的規律:她不僅僅要了解這貝殼是怎么樣的,更想清楚地弄明白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正是居里夫人那“不屈不撓”的探究精神,通過一鍋一鍋的冶煉,終于在煙熏火燎的攪拌中,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了0.1克的鐳。盡管只是微不足道的“0.1克”,卻最終開啟了一扇通向科學殿堂的新大門,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