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教學設計
1、課文用三個事例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三個事例,邊讀邊想每個事例中的人物是誰?他從什么現象中發現了問題?“問號”是什么?用“?”劃下來;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劃下來。再想想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出示課件:
人物
現象
“?”
從“?”到“!”的過程
“!”
2、事例1:
我們先來交流第一個事例。
我請一名同學讀一下第一個事例。其余同學要仔細聽,看他讀的是否正確?
⑴這個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誰?(謝皮羅)能說的具體點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
⑵他從什么現象中產生了疑問?(洗澡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他對此產生了什么疑問?(為什么洗澡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引讀: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渦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旋渦。
他的結論正確嗎?咱們同學今天回家也去實驗一下,看看結果是不是這樣。
⑶謝皮羅教授從這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了真理,這其中歷經了怎樣的過程?(到書上找找關鍵的詞句。敏銳地注意、緊緊抓住問號不放、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師: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故事吧。
3、事例3:
過度:第二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是從怎樣的現象中產生了一連串的問題呢,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一過程。
⑴這個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誰?它從這一現象中產生了怎樣的疑問?應該怎樣讀?
⑵由此發現的“真理”是?
⑶這其中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敏感地意識、一連串的問題、許多實驗。)
4、事例3:
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上提示的問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第三個事例吧。
⑴這個事例主人公是?(據說是一位叫彼得的奧地利醫生。)
他從什么現象中產生了疑問?
他的疑問是什么?
⑵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⑶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百思不得其解、一連串的疑問、反復的觀察實驗)
(剛才老師發現同學們交流的很熱烈,哪組同桌愿意展示一下?)
5、總結
是啊,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6、同學們,從這三個事例中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生談: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師:這些也正是課文想告訴我們的。一起讀一讀7、8兩個自然段吧(生讀)。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⑴“見微知著”是什么意思嗎?聯系課文所舉的三個事例,談談你的理解。見微知著中的微分別指(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 )、( 奧地利醫生發現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
而著分別是指(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發明了酸堿試紙)、( 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⑵見微知著是有條件的,讀讀下面的自然段,你又有什么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