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精選16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4、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請學生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通過學習,我們會有哪些新的認識和收獲。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自由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指導較難寫生字的書寫,本課5個生字要求會認會寫。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詞典,聯系上下文,看圖或小組討論等方法解決。
3、指生朗讀課文,檢查是否讀得正確、通順,重點指導較難讀的句子。
4、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⑴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
⑵作者用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⑶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認讀聽寫生字詞。
2、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用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3、默讀全文,畫出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反復朗讀。
二、品讀感悟,全班研討
以第二自然段為線索展開學習,先學習具體事例部分,后學習前后兩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讀,就這段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預設:“司空見慣”“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指的是什么?不斷發問,都會問什么?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到文中所舉的三個例子中,去找尋答案。
2、學習第一個事例:
⑴自讀第三自然段,找出謝皮羅教授發現的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說說這個現象細小在哪,司空見慣在哪?
⑵再讀第三自然段,說說謝皮羅教授問了些什么問題?
⑶再讀第三自然段,交流謝皮羅教授的研究結果。
⑷讀第二自然段加深對這段話的理解。
在讀書交流的同時設置填寫表格:
人物發現現象不斷發問找到真理
謝皮羅教授洗澡水的漩渦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旋渦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3、學習第二個事例:
⑴總結學習第一個實例的具體學習步驟。
⑵按步驟自主學習第二個事例。
⑶全班交流學習體會,在交流時注意以讀為主,讀悟結合,共同填寫上面的表格。
⑷讀第二自然段加深對這段話的理解。
4、學習第三個事例:
以自學為主,自己填寫表格,在小組內交流學習體會。
讀第二自然段加深對這段話的理解。
5、學習一、二自然段:
讀一、二自然段,圍繞著課初就這段所提出的問題展開交流,重點研討: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注意讀悟結合,切忌光談不讀。
6、學習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讀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組交流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⑶全班重點研討“見微知著”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和課文開頭有什么聯系。
三、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1、回讀全文,談談課題的含義。
2、全班同學交流學習收獲,可從文章內容和表達方法等方面談,教師重點強調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3、作業:
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能利用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抓關鍵詞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題目的含義,初步學習這種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師:同學們,初次見面,老師送大家一條名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1、1、介紹課文體裁。
師:這既是一條名言,也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課題。這篇文章的題材和以前我們學習的不一樣,這是一篇論說文,課題就是作者的觀點。
2、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長句子的讀法,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預習
(1)讀句子:(課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
(2)讀難讀的詞:(課件出示)
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3)學以致用:
出示一段話,學生運用上述成語填空。
三、研讀課文
1、歸納課文講了幾件事?
師:我們再回到課文中,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作者列舉了哪幾件事?請大家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簡要的說一說。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2)指名分別說三件事。
3、學習用典型事例說明觀點的寫法。
(1)師: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看看書中列舉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討論。
(3)集體匯報。
4、師小結板書:
(1)從相同的寫法上歸納出科學家研究問題的規律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2)總結科學家們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學習第三段(第一件事),體會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師: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謝皮羅教授是怎樣在一百個問號之后發現真理的。
1、學生讀第三自然段,根據“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理出條理,劃出謝皮羅教授研究問題的句子。
反復研讀“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主要學習方式:讀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還會提出哪些問題——回歸文本,理解教授把問號拉直成感嘆號的艱難過程——再次點明課題。
五、總結:
師:縱觀全文,圍繞觀點,作者就是用三個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像謝皮羅教授這樣熱愛科學的人還有波義耳、奧地利的那位醫生,以及古往今來的許多投身科學研究的人。他們都無一例外地遵循“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規律,有力地證明了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齊讀課文)
板書設計: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追根求源發現問題
研究問題
!解決問題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深入學習課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3、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入情入境,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領悟課文內容,體會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2.體會并運用課文用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石蕊試紙、鹽酸、堿及重點詞句的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與文本有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聯系實際、揭題質疑。
1、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你們都提出過什么問題?發現過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2、是的,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我們不斷進步!今天,我們要學習作家葉永烈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呢?
(預設:“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什么意思?課文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那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到底寫了什么內容呢?他的含義是什么呢?這是我們本課重點研究的問題。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讀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用平時常用的方法解決。)
2、學生自學后課件出示:檢測訓練
(1)讀準下列詞語。
誕生 漩渦 花圃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2)引導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詞語,啟發聯系上下文理解。
(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預設:a、課文主要用幾個事例,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b、課文主要用三個事例說明只要善于觀察,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發現真理……)
三、自主感悟,體會內涵。
(一)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課文用哪三個事例來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呢?請默讀,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
2、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呢?請一邊讀一邊想,自己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點地方做上批注。
(二)學生自學后集體交流檢測。
1、全班交流:你對哪個事例感受最深?為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點撥、啟發、及時指導朗讀。)
(1)當學生談到對謝皮羅教授發現誰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自轉有關的事例感受深時,課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敏銳地注意到”、“緊緊抓住”、反復的實驗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讀。并思考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當學生讀到對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遇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后發明了石蕊試紙的感受時,可引導學生想象:當波義耳看到水落在濺上鹽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時,他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3)當學生談到對奧地利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發現了眼珠轉動合做夢有關的感受時,可根據文中重點詞”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讓這位醫生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有關呢?指導學生朗讀。
2、你們明白了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義了嗎?請說一說。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卻由于他們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于是就成了“發現”、“發明”、“創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鍋問到底”嗎?這說明什么?
(板書:善于發現 不斷探索 發現真理)
4、通過朗讀進一步理解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四、質疑問難,體會含義
1、當你讀完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后,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還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呢?根據學生的情況引導理解。
2、此時,你明白“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了嗎?給大家說說。
(預設:a、它的含義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追問,不斷探索,解決問題,就能發現真理。b、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就能發現在真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引導學習。
1、直接解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課文通過三個事例說明一個觀點,請回想一下是哪三個事例?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
3、那么。請大家在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比較比較這三個事例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
4、同桌間互相說說這三個事例在寫法上、內容上有哪些相同點呢?
5、全班交流:這三個事例在寫法上、內容上的有哪些相同點呢?
(預設: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 生活中偶然的發現問題;三個事例都在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發明的過程相同的,都是偶然發現問題、不斷追問,在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后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二、理清層次,點明寫法。
1、如果說三個事例作者是按先發現問題,再研究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層次,清清楚楚地給我們寫出來,那么從全文來看,作者又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呢?請大家認真默讀,仔細思考,給全文分段。
2、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3、課文課分為三部分:先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再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后總結全文,重申觀點。這是議論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個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們學習。請同學們在瀏覽課文,想想你還能用哪些事例說明課文中的觀點呢?
4、這種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寫法有什么好處呢?
三、品味運用,學習寫法。
1、你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嗎?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2、學生自己動手,按所學方法寫作。
3、全班交流所寫內容,互相評價,強化寫法。
四、拓展閱讀,提高升華。
1、你還讀過哪些科學家的傳記或其他科普作品呢?請講給同學聽聽。
2、閱讀課外讀物,了解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打開書,自讀課文,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齊讀一遍。
3、好!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分別是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于發現了酸堿試紙。
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三、細讀課文,找出規律。
1、這三個同學說的很對!這三個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現象啊!現在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三個故事,看看這三個故事的介紹和內容,有什么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
(學生邊讀書邊思考)
2、我看到有許多同學在書做了圈畫,有的還做了批注。很會學習。
3、現在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四人小組交流)
4、現在請同學說說交流后自己的認識。
三個故事都是講生活中的偶然發現的問題;
三個故事都是講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三個故事都是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5、大家講的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三個故事間的相同點分析透徹些?
三個故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6、你真棒!課文讀的很仔細,分析的也很有道理。書上有一段話和你說的意思是一樣的,同學們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齊讀第二段
8、是啊,“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這也是課文中的哪句話的意思?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9、一起讀這句話!
10、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的含義是:看出問題,不斷發問、追根求源。
!含義是:不斷解決疑問,找到真理。
11、科學,能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你還能舉出一個嗎?
魯班上山,手被植物葉劃傷,后來發明了鋸。
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了頭,后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雷達、風車……
12、這么多的事例說明了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但是真理的發現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13、這也是說課文中的那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三、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知道了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開頭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三個具體事例來說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最后再來闡述開頭的觀點。
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希望同學們也做一個“有科學準備的人”。
四、鞏固提高,隨文練筆
仿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正確理解文中詞語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科學精神的魅力。
3.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5.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教學重點:
1.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交流相關資料;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第20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引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理解事例,從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學習3-5自然段
1.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作者列舉了三個具體的事例。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的相關段落,弄清楚三個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么?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
2.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3.交流學習收獲。(根據學生回答,隨機課件展示。)
問號真理過程
洗澡水漩渦為什么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敏銳地注意到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緊緊抓住問號
反復的實驗研究
濺上鹽酸的花瓣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敏感地意識到
為什么會變紅遇酸變紅,遇堿變藍。許多實驗
制成石蕊試紙。
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睡覺者眼珠轉動是在做夢百思不得其解
反復的觀察實.
4.看著大屏幕上的這些內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們來看這些描述發現真理過程的句子,你覺得哪些詞語值得我們關注,
關注這些詞語,你都想到了什么?
課件出示句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教授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
6.將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礎上,深入體會科學精神。
1.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什么樣的事情,請你用文中的詞語來形容。(板書:平常的、細小的、司空見慣的)
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發現“真理”呢?
2.出示課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1)你如何理解這段話?
(2)“發現”、“發明”、“創造”、“成就”,看到這些詞語,你想到了什么?
(3)再讀這段話。
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中,需要有不斷發問、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這樣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說的――
4.(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齊讀。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5.聯系文中列舉的三個事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6.再讀這句話。
7.(給句子中的詞語加點)看到這些加點的詞語,你想到了什么?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6
☆一、基礎練習
1、根據意思寫詞語:
(1)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 )
(2)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 )
(3)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
(4)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 )
(5)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
(6)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
2、用上上面的詞語,說說本課的論點。
3、讀課文,完成練習。
課文向我們論證了 的道理。作者通過列舉1、
2、 3、 這樣的三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文章體裁叫做 。
☆☆二、讀課文完成表格:
人物
發現現象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
謝皮羅教授
洗澡水的漩渦
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旋渦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三、課堂小練筆:
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等等。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7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發現真理。
設計問題是最難的。經過細致地鉆研教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是什么?從中你體會到發現真理的必備條件有哪些?2、課文中三個事例不同于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想想這三個事例如何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注意事例的選擇與敘述)你還能補充這樣的事例嗎?3、勾畫課文中對你有啟發的句子,可以讀給同學聽,如有別的啟發說給同學們聽。第一個問題我覺得設計得很好,是我引以為驕傲的。這個問題不僅把課文中三處含義深刻的句段聯系起來了,而且為第二個問題的解決也做好了鋪墊。這個問題還注重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提煉、總結、升華,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也達到了預期目的。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我認為也突出了教學重點,但是在教學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只要讓學生尋找到事例為證明論點服務這一點就可以了。由于此處浪費了時間,學生的補充事例過得比較簡單,沒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懂得這一道理。
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和不足之處:教學中我和學生的互動不夠,情感不夠投入;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可能我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感悟的還不夠,特別是重點詞在句子中的含義,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感悟會好一點。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8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屬于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地考慮課文的特點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在導入環節,我注重了單元的整體性,拋出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一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來引出課題。進而,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質疑課題,讓學生帶著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感知環節,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在此基礎上,檢查了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重點從字音、字義、字形三個方面來匯報,課上學生匯報的效果很好,可見預習的充分,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字詞方面的預習習慣基本上養成了。之后,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指說的學生回答得很完整,進而全班學生練說,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研讀感悟環節,我抓住學生課前的質疑的問題“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來默讀思考,結合課文具體的事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寫下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學生再來交流,重點是通過三個具體的事例來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我主要運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匯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學生匯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匯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說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師也恰到好處的出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魯班發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等。眾多科學家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課文的學習并沒有結束,找到真理還需要條件,學生匯報,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讀悟中明白科學家們還需要有見微知著、善于發問、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歸第二自然段——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造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點明了課文的觀點,即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在本節課的最后,讓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從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兩方面來匯報。重點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寫法,學生基本匯報出來。作業環節,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有選擇的余地,充分地關注了每一個的學生。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學生是學習主體,課上我盡量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少,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語文教學注重讀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導學生的品悟還不夠,朗讀也是淺嘗即止,沒有把學生的感悟推向深層,從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調控方面還存在不足。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這次的區優課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實踐了自己新的教學嘗試,得到了不少收獲,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斷提高的空間。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路還很長,我將以不斷學習,不斷探究,不斷實踐的信念把這條路走好。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匯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么?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么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弦。
教學中,我引導“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并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說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么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蘊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嘆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學生在閱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搜集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小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興趣
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朋友,你們認識他是誰嗎?
(播放課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蘋果的偶然落地引發了牛頓的思索,經過反復研究,他終于總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這樣的科學家,你覺得他們是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呢?
(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刻苦鉆研。)
二、直奔重難點,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認真讀這段話,你能讀懂這段話的意思嗎?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2、學生質疑,相機解決疑問:
“司空見慣”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這段話中的“?”指什么?“!”指什么?這段話是什么意思?
3、科學家們把“?”拉直變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怪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這句話,齊讀。)
三、學習三個具體事例
1、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舉了三個真實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體寫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讀3~5自然段,自學批畫:每個事例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個科學家是這樣把“?”拉直變成“!”的?
⑴ 自學批畫。
⑵ 小組交流討論。
⑶ 全班匯報,教師相機指導朗讀關鍵語句。
3、這三位科學家把“?”拉直變成“!”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師小結:只有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反復研究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所以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四、學習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是的眼珠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為什么這幾位科學家能夠從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2、你讀懂這句話的意思了嗎?指名談體會。
3、句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能夠調換順序嗎?為什么?
4、齊讀這句話,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
五、總結,導入下節課內容
科學發展史上,像這樣的事豈止三個,還有哪些事例能夠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課后搜集有關故事。這些真實的事例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呢?下節課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交流課外搜集的有關科學故事
二、導入新課,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
1、在科學史上,這么多這樣的真實事例說明了什么?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呢?自由讀7、8自然段,畫出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可以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2、自由發表自己的感受,重點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 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見微知著”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和課文開頭有什么聯系?)
⑵ 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準備的人”指的是什么樣的人?“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樣的人?)
3、總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三、總結寫法,知識遷移
1、學了這篇課文,你發現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嗎?課文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
(先提出觀點,然后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最后寫得到的啟示。)
2、以“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為例,如果讓你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來證明這個觀點,你打算怎樣寫?口頭表述,評價。
3、你覺得還有哪些觀點可以用我們熟知的事例來證明?拓寬學生思路。
4、自己確定一個正確的觀點,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的事例證明這個觀點。獨立練筆,形成文字。
5、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練筆,注意正確評價。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4.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請學生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通過學習,我們會有哪些新的認識和收獲。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自由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指導較難寫生字的書寫, 本課5個生字要求會認會寫。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詞典,聯系上下文,看圖或小組討論等方法解決。
3.指生朗讀課文,檢查是否讀得正確、通順,重點指導較難讀的句子。
4.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①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認讀聽寫生字詞,
2.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用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3.默讀全文,畫出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反復朗讀。
二、品讀感悟,全班研討
以第二自然段為線索展開學習,先學習具體事例部分,后學習前后兩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讀,就這段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預設:“司空見慣”“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指的是什么?不斷發問,都會問什么?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到文中所舉的三個例子中,去找尋答案。
2.學習第一個事例。
⑴自讀第三自然段,找出謝皮羅教授發現的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說說這個現象細小在哪,司空見慣在哪?
⑵再讀第三自然段,說說謝皮羅教授問了些什么問題?
⑶再讀第三自然段,交流謝皮羅教授的研究結果。
⑷讀第二自然段加深對這段話的理解。
在讀書交流的同時設置填寫表格:
人物 發現現象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
謝皮羅教授 洗澡水的漩渦 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旋渦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3.學習第二個事例。
⑴總結學習第一個實例的具體學習步驟。
⑵按步驟自主學習第二個事例。
⑶全班交流學習體會,在交流時注意以讀為主,讀悟結合,共同填寫上面的表格。
⑷讀第二自然段加深對這段話的理解。
4.學習第三個事例。
以自學為主,自己填寫表格,在小組內交流學習體會。
讀第二自然段加深對這段話的理解。
5.學習一、二自然段。
讀一、二自然段,圍繞著課初就這段所提出的問題展開交流,重點研討: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注意讀悟結合,切忌光談不讀。
6.學習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讀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組交流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⑶全班重點研討“見微知著”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和課文開頭有什么聯系。
三、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1.回讀全文,談談課題的含義。
2.全班同學交流學習收獲,可從文章內容和表達方法等方面談,教師重點強調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3.作業:
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1
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時,學生頻頻找出第二段話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為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告訴學生把“?”拉直變成“!”就是真理。所以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記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學校要舉行廣播操比賽,各班都加緊訓練。第一天的訓練亂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學生以為要挨批,而老師什么也沒說,只是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第二天,老師又來看學生做操,回到教室,還是什么都沒說,照樣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問號,不過這個問號要小一點兒。接下來一個星期,老師每天都來看學生訓練,但是從來都沒有像隔壁班老師那樣進行言辭激烈的點評和熱情洋溢的鼓勵,只是一聲不響地帶學生回教室,然后在黑板上極認真地畫一個問號,問號有時候大,有時候小。學生心里自然對這些問號做出了多種多樣的猜測。奇怪的是,那些問號就像刻在了學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問號,總是不由自主地問自己:我做得怎么樣?動作到不到位?想著想著,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師的那個問號指的是自己。那些問號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賽中,這班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回到教室,老師微笑著看著學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紅粉筆畫了一個大大的感嘆號。這時,學生都會意地笑了。老師的問號和感嘆號,讓學生經歷了一場巧妙的體驗,這種體驗是一種會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盤”來,有時更讓人銘心刻骨,回腸蕩氣。“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怒目,是一種流露;低眉,是一種含蓄。含蓄而富藝術性的表達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無言的教育”這種真理有時更能創設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2
魯迅先生曾說:“我的成功并無其它,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寫好作文并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就是多看,多練習。而現行的教材中每學個單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訓練,一學期也就七、八次,學生的習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為了增加學生在生活和語言上的積累,教師可以創設“小練筆” 形式的隨筆練習,作為對作文教學的補充,讓學生通過平時的練筆去捕捉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后,出示了這樣的小練筆:課文用三個事例,反復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種擺事實、講到的寫法值得得我們 。請你學習這種寫法,先確定一個觀點,然后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會有收獲。
我們知道文字從古到今,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而演變成今天這樣漂亮的漢字,也已經歷史久遠了。再看看我的同學們寫出的字是那樣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這兒,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為了證明自己,我買了字帖,每天堅持練寫幾張,別的同學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練習,晚上家人看電視時,我在書房里練習,對每次的作業總是認認真真,一筆一劃地寫,慢慢地我的字寫端正了,有筆鋒了,老師表揚了我,還把我寫的字帖在學習園地里。
這種練筆既是對課文的總結,也是鞏固、提升。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3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說明從中受到的啟示,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說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于我們經常閱讀的記敘文。
三、拓展閱讀,隨文練筆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4
師:大家認識我嗎?
(有些同學說認識,有些說不認識。)
師:認識我的同學舉手!
(有些同學舉起了手。)
師:來,請你說說,你怎么認識我的啊?
生1:有節體育課是你上的。
師:哦,有節體育課是我上的啊!
師: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上節課,大家歡迎不?
生(齊):歡迎!
師:知道我為什么要來上這節課嗎?
生(齊):不知道!
師:不知道啊?實話告訴大家吧!
生(齊):好!
師:上個禮拜啊,我聽了我們章老師的一節課。上了一篇課文,我覺得挺好玩的。我就跟駱老師說,這課那么好玩,我也想來玩一玩,好不好?駱老師說,好啊,喜歡劉老師來玩啊!大家喜歡不?
生(齊):喜歡!
師:既然同學們喜歡,我們就來上課吧!上課!
生1:起立!
師:同學們,上午好!
生(齊):老師上午好!
師:請坐。
一、聽寫詞語,檢查預習
師:從大家的問候聲中,我感受到,大家還是蠻喜歡我的!是不是啊?
生(齊):是!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課文。把這個課題讀一遍!
(生齊讀課題)
師:大家有沒有預習過課文啊?
生(齊):預習過了!
師:預習課文都做了些什么呢?你說!
生1:讀課文。
師:讀了幾遍?
生1:兩遍!
師:讀了兩遍。恩,很好,來你說!
生2:摘錄好的句子。
生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生4:標自然段。
生5: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你們班同學的學習能力真強!駱老師的學習方法指導的真好!但是有哪么多的好東西,有一個前提。首先要把課文里面的字學懂。是嗎?
生(齊):是!
師:要學好課文,要把課文中字、詞學懂。我要來檢查一下。好嗎?
生(齊):好!
師:首先,我們先來學習幾個詞語。誰能自告奮勇地到黑板上來寫?其他同學就拿出紙,看誰的字寫的好?寫在這好了!老師沒有教之前,寫錯都是正常的。請你不要擔心,但一定要把字寫寫好。(學生聽寫詞語老師報詞語)第一個,玫瑰。第二個,機械。第三個,敏銳。敏銳這個詞在課文中很重要!好了,最后一個,誕生!(見上臺的同學寫不出來了)寫不出來了嗎?誰來幫他寫?(幫助的同學寫完后,老師發現字寫得不好時))
師:寫對了,但寫得不是很好!
生1:老師,他寫錯了,這個點沒有的!
師:哪個點沒有的?
生1:這個!
師:哦,這個點沒有的!有不有的啊?
生(齊):有的!
師:這個點,是有的!知道劉老師為什么要先寫這幾個詞語嗎?
生(齊):不知道!
師:因為這些詞語中,都有一些字是要求我們會寫的!你們翻開書看一看,是不是啊?
生(齊):是!
師:這些詞啊,劉老師發現同學們比較容易寫錯。而且錯誤呢,比較多!多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們對這個字還不太了解。你們看,玫瑰,它是什么旁啊?
生(齊):王字旁!
師:我們都覺得,玫瑰是一種花。都會覺得它應該是草字頭或木字旁。為什么它是王字旁呢?對不對啊?我老是覺得,玫瑰玫瑰,和這個沒關系啊!后來啊,我去翻過字典,其實啊,玫瑰原來是指一種美玉。它這個王字旁象征的是什么呢?玉!很多漢字的王字旁都是象征什么啊?玉!古代人啊,喜歡說成美玉,而我們后人呢,就把他說成了玫瑰。玫瑰的真名啊,叫薔薇。薔薇呢,就有草字頭了!是不是啊?
生(齊):對!
師:原來玫瑰就是薔薇啊!玫瑰啊,很美麗。有沒有意思啊?
生(齊):有!
師:同樣的問題。你們看,這機械的械!機械是什么啊?
生(齊):拖拉機!
師:這拖拉機啊,汽車啊,車床啊!這都是鐵做的的啊,是不是?
生(齊):是!
師:那干嘛找個木字呢?
生1:因為以前的紡車是木頭做的!
師:哦,以前都是用木頭做的,對!說明你們是會思考的孩子!這就是從源頭上去找!這個械啊,它本來的這個字蠻好玩的。是木頭做的,毫無疑問!是嗎?
生(齊):對!
師:它的右邊是什么啊?
生(齊):戒!
師:這個戒呢。是一個戈加一個卉。本來的懈是什么呢?是用來扣押犯人的一種刑具。把他 關住,鎖牢!就像我們現在的手銬一樣!你看,有沒有一點像啊?
生(齊):像!
師:本來啊,這個械是用木頭做的。把手指夾住。后來啊,又成了一種武器!現在呢,又成了機械。 同樣來看,我們這個域。它怎么和或搞在一起呢!這我就不明白了!換一個字你就明白了!我們有一個新詞認識不?
生(齊):國!
師:對,這就是一個國!他表示的是什么的?這個戈是武器、人,下面這個是土地。用武器,守衛自己的領土。保衛下面的人民。是不是啊?
生(齊):是!
師:這個是什么字?
生(齊):域!
師:域就是土地的意思。知不知道啊?
生(齊):知道了!師:原來他就是這個意思,后來加了個提土旁,表示領域!就像我們中國有中國的領域,美國有美國的領域。如果你去他的領域上去侵犯的話,那就叫侵略!這是在政治和地域上的領域,我們在其他方面也有領域。劉老師是教書的,我應該屬于什么領域啊?教育領域!你媽媽是醫生,她應該屬于什么領域啊?
生(齊):醫生。
師:醫療領域!有的人是在科學這一塊研究的那叫什么領域——
生(齊):科學領域。
師:科學領域。領域實際呢,就指的是一個范圍!是不是啊?
生(齊):恩!
師:你們看這個字,他也有地方寫錯了,你看哪個地方寫錯了?
生(齊):筆順!
師:對,他的筆順錯了。應先寫這一部分,再寫這一部分。現在知道劉老師為什么先寫這些詞了嗎?
生(齊):知道了。
師:知道了吧。而且知道了這漢字的本來的意思。我們以后就不會寫錯了。也比較好玩一點是嗎?
生:對!
師:好不好玩啊?
生(齊):好玩!
師:好了,我們檢查了這幾個詞語之后,我相信對大家下面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那么,你們預習了這篇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是一篇什么課文?
生:科學論文。
師:是一篇什么文啊?好象你們六年級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叫《為人民服務》?
生:對!
師:這屬于什么課文啊?
生(齊):議論文。
師:議論文。對了,這是一篇議論文。議是這個議,論是這個論。這是一個文。是不是啊?
生(齊):對!
師:那么,議論文有沒有什么寫作特點?議論文首先要有自己的——
生(齊):論點!
師:還要有自己的——
生(齊)論據!
師:還有一個過程叫什么的啊?
生(齊):論證!
師:這是議論文的3個核心。那么你們預習了這篇課文,葉永烈在這篇課文中,他的觀點是什么?他到底在論什么?他的論點是什么?然后他又用了哪些論證?來證明他的觀點?這是我們讀議論文,應不應該關注的啊?
生(齊):應該!
師:好,同學預習可能沒有抓住這個方面去想。現在劉老師給大家5分鐘時間,找出他的論點,論據。開始!
生:(都拿起書本讀了起來。)
師:好大家停下來。葉永烈他的論點是什么?我們評判他的議論文好不好,首先要判斷他的觀點鮮不鮮明?對嗎?
生(齊):對嗎?
師:那么他的觀點是什么?找到了的舉手!
生:(都顯得茫然不知)。
師:不會吧,葉永烈的觀點那么不鮮明啊?讀了一遍課文,竟然找不到議論文的觀點。令我大失所望!是真的沒有讀呢?還是找不著?觀點啊,那就議論文的旗幟啊!對不對?
生(齊):恩!
師:白的、黑的、紅的、青的,一看就知道的啊!來,我請一個不舉手的。來,你知道嗎?他的觀點是什么?
生1:我覺得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對不對啊?
生(齊):對!
師:找到了這個的舉手,認為是這個的舉手。
很多同學舉起了手。
師:怎么現在有那么多手舉起來了啊?剛才那么多手都藏著。恐怕是沒有把握,是不是啊?
生(齊):對。師:要有自信。 葉永烈的論點就是課文的——+
生(齊):題目!
師:議論文就用自己的觀點做題目。這才叫旗幟鮮明,觀點明確!我們一起來把這個觀點讀一下。
生(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所以學習要有自信一點,要相信自己。好不好?
生(齊):好!
師:剛才我們讀了課文知道,葉永烈用了3個論據。用了哪3個論據?我們一起一起把他寫出來。首先關注3個人物,對不對?
生(齊):對!
師:來,你說,第一個人物是誰?
生1:美國……謝皮羅教授。
師:他是不是姓謝啊?
生:是!(過了一會。)不是!
師:美國人才不姓謝呢,我們中國人姓謝。如果我們中國人取一個名字叫謝皮羅,那還是蠻好玩的。第二個呢?
生2:波義耳!
師:波義耳這名字也蠻好玩的。第三個呢?
生3:奧地利醫生。
師:奧地利醫生是誰啊?我去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你要是不相信的話。我們現場有幾位老師,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可是在沒讀這篇課文之前,我還不知道謝皮羅和波義耳,章老師。是不是這樣?
(章老師:是的。)
師:羅老師,是不是這樣?
(羅老師:是。)
師:弗洛伊德這個人可了不起了,他是研究夢的偉大的科學家。夢是我們最神奇的東西,是不是啊?
生(齊):對!
師: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個周公解夢。人家說那時迷信,也有科學根據。因為這個夢太神奇了,是不是啊?醒來就沒有了!人為什么要做夢?這個夢,和我們生活有什么關系呢?這個弗洛伊德啊,就對夢進行了科學的解釋。他有一本書,叫《夢的解析》。你們長大了去讀,現在可能還讀不懂。我對這課文把他的名字刪掉了,實在有點不夠意思。對不對?用個奧地利醫生,什么意思啊?這是對他的不尊重。對不對啊?我們來看這3個論據怎么可以證明這3個觀點呢?對不對啊?
生(齊):對!
師:然后我們看,這3個放在一起,怎么來證明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后呢?他們是怎么來證明的?他要為這個論點提供證據啊。也就是我們這個房子搭起來了,得有柱子啊。如果這個柱子不行的話,這房子就怎么了?
生(齊):塌了!
師:你這個論點就不存在,是不是?
生(齊):是!
師:那么他的怎么來證明的?要好好地讀一讀這幾個證據,這幾個證據很重要的。請同學們細細的讀一下這3個故事,他分別為這個論點提供了什么有利證據?現在就要開始思考了,讀書不思考不行。
( 同學們認真地思考了起來。)
師:你來說一說,先說謝皮羅的。
生1:謝皮羅在一次洗澡的過程中,發現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反復的實驗研究。終于到出了結論!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朝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不會有漩渦。
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生(齊):對。
師:他把謝皮羅的這個故事概括了一下。他從洗澡水的什么啊?
生(齊):漩渦
師:想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和地球的……
生(齊):自轉有關!
師:然后我們再來看波義耳。來,你說。
生2:波義耳從紫羅蘭的變色……
師:他從紫羅蘭的變色,因而發明了?
生(齊):石蕊試紙!
師:地球自轉我們都知道的。那石蕊試紙呢?
生(齊):不知道。
師:是一張紙,把他放入水里就能測出酸堿度。
生1:是不是就是ph試紙?
師:對,現在就叫ph試紙。在ph試紙之前叫什么?
生(齊):石蕊試紙。
師:我們再來看弗洛伊德。來,你說!
生3:根據眼珠的……
師:根據眼珠的轉動什么呢?
生3:得出他正在做夢。
師:就是眼球轉動和做夢有關。 我們發現了這三個證據,這三個證據怎么就證明了這3個觀點的?你說。
生1:因為這個問題是說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肯定需要很多的問題。要經過不斷的探索,才能找到真理。而課文中也反復強調,他們是經過反顧實驗研究之后才找到的真理。
師:把掌聲送給他!
(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請同學們把課文中的問題找出來,好好讀一讀。體會他是怎么思考的。
( 同學們邊劃邊讀。)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每次放掉洗澡水時……預備起!
生(齊):讀 每次放掉洗澡水時……
師:沒有問號,沒有聽到你們的問號。每次放掉洗澡水時……預備起!
生(齊):讀 每次放掉洗澡水時……
師:你們有沒有看到過洗澡水的旋渦?
生(齊):有!
師:我們都沒有去問一個為什么。可謝皮羅問了。所以說——
生(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第二個問號怎么問的?找出來!找到沒?
生(齊):找到了!
師:請一個同學來讀讀。
生1:讀 那么,這種物質……有什么樣的意義?
師:這個問題比剛才的問題多。可這個同學的問號怎么越來越少了啊?沒有一點問的意思啊?我請你們好的讀一讀!來,你來!
生2:讀 那么,這種物質……有什么樣的意義?
師:好不好?
生(齊):好!
師:比剛才好,但還不怎么好!來,你來!
生3:讀 那么,這種物質……有什么樣的意義?
師:好不好?生(齊):好!
師:這才叫思考。這就是科學家的思考。預備起!
生(齊):讀 那么,這種物質……有什么樣的意義?
師:是不是從這些問題中證明了他的論點?
生(齊):對!
師:來第三個!
生4:醫生……什么關系呢?
師 :我們經常看到奶奶、媽媽睡覺時眼球在轉。其實他在——
生(齊):做夢!
師:可我們就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這3個論據是不是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性?
生(齊):對!
師:所以葉永烈找的3個論據很正確!議論文是否就在與論點的是否正確。我們來看,這3個人物,都有什么共同之處呢?課文中有幾個詞語就能體現,我們把他歸納起來。來,你來說說!
生1:他們都是經過反復觀察實驗的
師:有3個詞語,概括出來的。來,你說!
生2:見微知著
師:找到沒?
生(齊):找到了!
師:見微知著。前面的都是微,后面的是著!第二個!
生2:善于發問!
師:善于發問!也就是——
生(齊):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第三個?
生3:鍥而不舍
師:有見微知著、打破沙鍋問到底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同樣我們也能發現真理。你看葉永烈就發現了真理。
師: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生(齊):老師再見!
聽課后的啟示:簡簡單單上語文,輕輕松學語文,這是聽了劉老師上這堂課后的最大的收獲。縱觀時下的語文課堂,花槍花調太多,這法那法太多,搞得老師花盡心思處處精彩,弄得孩子霧里看花一無所得。劉老師用他的課告訴我們:扎扎實實教語教文,輕輕松松學語學文,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我敢說,這一堂課不僅僅是讓孩子記住了這些字,記住了弗洛伊德,記住了議論文的三要素,更讓他們感悟到祖國的文字竟有如此的魅力!學習語文竟是如此的輕松,如此的好玩!這才是一個語文老師讓他孩子們有課堂上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情況下東西!(章紅蓮)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5
背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如何在課堂中運用這種方法,學懂課文,從而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是在“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下,本堂課所想要研討的意義所在。
一、從詞入手,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下午好!
生(齊):老師下午好!
師:檢查大家幾個詞語,不過有個要求,我寫的時候,只準看,不準念出來,能做到嗎?
生:能。
師:板書(誕生)誰會讀?你來讀。
(學生紛紛舉手)
生1:誕生
師:誰還會讀?
生2:誕生
師:你來。
生3:誕生。
師:讀的很好,你們覺得這個誕生哪邊比較難寫。
生1:這個誕字中間的那個是撇豎橫豎折,有的同學會寫成,撇橫豎橫。
生2:有的同學寫那個延字,會先寫外面那部分,再寫里面那部分。應先寫里面的,再寫外面的。
生3:那個生字,第一橫短,第二橫較短,第三橫是最長的。
師:(板書:測量)這個詞讀什么?
生1:測量
師:請你讀
生2:測量
師:讀的很好,大家一起讀
生(齊):測量
師:這個量是什么字?
生(齊):多音字
師:還有什么讀音?
生(齊):liàng
師:(板書:旋轉)這個怎么讀呢?
生1:旋轉(zhuǎn)
生2:老師,他讀錯了。應該讀旋轉(zhuàn)
師:還有誰會讀?
生3:旋轉
生4:旋轉
師:同學們預習很到家!今天老師要用誕生這個詞來送大家一句格言。(師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齊):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這篇課文是誰寫的?
生(齊):葉永烈
師:昨天有沒有同學去找過他的資料?你們知道這個作者嗎?
生1:葉永烈,浙江溫州人。著名科普作家、傳(chuán)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科幻故事《小靈通漫游未來》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作品一等獎,《借尾巴》獲全國優秀讀物獎。
生2:他讀錯了,應讀傳(zhuàn)記,他讀成了傳(zhuán)記。
師:應該讀什么啊?
生(齊):傳(zhuàn)記
師:其實啊,我們小時候常看的《十萬個為什么》的主編之一就是——
生(齊):葉永烈
師:昨天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問題呢?有問題的請舉手!
生1:縱觀千百年的科學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援,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我想問,這里面的“?”指的是什么?“!”又指的是什么?
師:跟他有同樣問題的請舉手!
(很多同學舉起了手!)
師:看來這個問題有很多同學都覺得有疑問。還有問題嗎?
生2: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后。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為什么作者說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是一個真理?
師:是啊,他怎么知道這句話是真理啊?還有嗎?(看到學生都不舉手了,提醒說)還有哪些同學昨天在預習的時候碰到了問題,你要敢于提出來!
生3:第四自然段中的無獨有偶是什么意思?
師:無獨有偶,這是一個什么?
生(齊):成語!
師:老師把它(無獨有偶)寫在這。看來同學們的問題可真不少,老師昨天在預習的時候,我也遇到了剛才同學們說的問題。在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發現這篇課文有一個特點,它里面的詞語啊,特別有趣。只要我們能學懂這些詞語,就能夠把這篇課文學懂。現在,老師請你打開書本,把這篇課文放聲地讀一讀。讀完以后,找一找哪幾個詞語讀起來特別有趣,看看你找的是不是老師找的一樣。開始!
二、品讀詞語,領會感悟
師:猜猜看,老師要寫什么字?跟老師劃的一樣的請舉手。那么多啊!沒有找到這個詞的同學拿起筆,劃一劃!這個詞是在哪一句的啊?
生1: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題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師:哦,還有啊?
生2: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并不是憑空產生的。
師:要理解這個詞語,關鍵要理解哪兩個字?只要哪兩個字理解了,我們這個詞語就可以理解了啊?
生(齊):微 著
師:微,就指的是微小、細微。是不是啊?
生:是
師:著指什么?
生:明顯
師:著,就指的是明顯的,指事物的發展的趨勢,或指事物發展的方向。課文里面就向我們介紹了3個見微知著的事例。請同學們找找看。在3個事例中,科學家發現了哪一個細微的現象,或者說很微小的現象。從這些微小的現象中發現了真理。
生1:洗澡是意見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就敏銳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
師:這一個細微的現象。 謝皮羅教授前面有很長的一串,來看一看,從這一長串里面,你知道了什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那么一大串,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謝皮羅是美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一名教授。
師:美國,是他的國籍。麻省理工學院,是他工作的地方。從中我們知道到謝皮羅是一名教授。教授,是他的頭銜。 同學們,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放掉會怎么啊?
生(齊):產生漩渦
師:發現了什么?
生2: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朝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朝順時針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師:謝皮羅教授發現洗澡水的旋轉與什么有關啊?
生(齊):地球自轉。
師:誰還能找一找。誰從哪一個現象中,知道了什么?
(這是,同學們都認真地找了起來。)
生1:波義耳,從紫羅蘭的變色中……
師:發明了什么?
生1:石蕊試紙。
師:說的很好,誰能幫她完整的說一遍。
生2:波義耳,從紫羅蘭的變色中,發現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師:我們簡短的說就是。波義耳,從——
生(齊):紫羅蘭的變色:
師:發現了什么?
生(齊):石蕊試紙。
師:會說了嗎?
生(齊):會了!
師:還有誰會舉例?誰從什么現象中發現了什么?
生1:一位奧地利的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的眼珠轉動,他把兒子叫醒,兒子說他剛才做夢了,經過反復的實驗研究,他發現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的次數和時間長短有關。
師:睡覺時的眼珠轉動,與什么有關啊?
生(齊):做夢的時間長短和做夢次數有關。
生2: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發現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從而知道了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次數和做夢時間長短有關。
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理解三個科學發現的故事,以及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b,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2,能力目標:
a,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b,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3,情感目標:
體會科學家的不斷探索,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認識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課前準備:幻燈片制作,學生收集"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根據意思寫詞語
2.本課作者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 是用哪些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的
二,細讀故事,找出規律(學習3——5自然段)
1,仔細讀讀三個故事,根據表格提示,在書上圈畫,批注后并交流.(出示表格)
2,四人小組思考討論找出規律:這三個故事在寫法和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
3,指導朗讀"不斷發問和反復研究實驗句子",并交流體會.
三,圍繞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第2,6,7,8自然段)
1,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 ", "!"的含義,以及這樣表述的好處.)
2,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a,句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能夠調換順序嗎 為什么
b,科學史上,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你還能舉出一個嗎
3,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a,這句話和課文開頭有什么聯系
b,句中的關聯詞是什么 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c,拓展:朗誦格言
4,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準備的人"指的是什么樣的人 "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樣的人 )
四,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1,讀課題,談談課題的含義.
2,全班同學交流學習收獲
3,總結
五,作業:
1,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2,小練筆,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板書: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追究根源
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鍥而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