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通用12篇)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1
一、看拼音寫字詞,注意書寫工整、正確。
nì xiè méi yù zǎo
( )時針 機( ) ( )瑰 領( ) 洗( )
二、下面詞語中的帶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嫦娥奔月 奔波 投奔 奔跑 b、見微知著 著名 執著 著作
c、淡泊 停泊 泊船 漂泊 d、糊涂 迷糊 模糊 糊弄
三、 請把下列的詞語補充完整。
堅持不( ) 司空見( ) 無獨有( ) ( )而不舍
四、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發明 發現
1.一次兒子睡覺時,奧地利醫生( )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
2.魯班根據小草的鋸齒現象,( )了鋸子。
結果 結論
3.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 )證明謝皮羅的( )完全正確。
五、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意思是:( )
a.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經許多人的探索,就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b.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c.當你產生了一百個問題后就找到了真理。
六、閱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片段,回答問題。
。ㄒ唬
、傧丛杷匿鰷u,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②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 )能發現真理。
③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 )說過的,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1.“鍥”字用部首查字法應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應查 。
2.按照課文,把短文中的第①段的( )填完整。
3.請在第②段中的( )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
4.第③段中“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來的”這句話是( )說的。
a.陳景潤 b.郭沫若 c.錢學森 d.華羅庚
5.“打破砂鍋問到底”表達了( )的科學精神。(請在短文中找。)
6.讀劃線句子,想一想:“這樣的事例”指
。請再補充一個這樣的事例:
7.“見微知著”的意思是:
8.你認為文中哪句話最值得牢記?請用“ ”劃出。并談談你的理由。
(二)
、儆幸痪湔f個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②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溯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巯丛枋且患浅F胀ǖ氖虑。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的漩渦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臺風也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近義詞:普遍( ) 出生( ) 習以為常( )
反義詞:粗大( ) 特殊( ) 錯誤( )
2.讀第②段,文中的“?”和“!”分別指什么?作者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指:
“!”指:
好處:
3.仔細讀第③段,謝皮羅教授發現了什么現象?提出了哪些疑問?得出了什么結論?
現象:
疑問:
結論:
4.第③段的寫作思路是:( )
a.得出結論——反復研究——發現問題
b.發現問題——反復研究——得出結論
c.反復研究——返現問題——得出結論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2
(1)本文的論點是:(2分)
a.人們總是很尊重發現重要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
b.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d.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答)[ ]
(2)按議論文的引論、本論和結論,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1分)
。3)下面是對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層次結構的圖示,正確的一項是:
(2分) [ ]
a.③┃④⑤⑥┃⑦ b.③→④⑤⑥→⑦
。ú⒘薪Y構) (層進結構)
c.(分——總結構) d.(總——分——總結構)
〔答〕[ ]
。4)議論文常用的論證方法有:
a.例證法 b.引證法 c.對比論證法 d.比喻論證法。
本文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本文談到的發現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____________。(2分
。6)文中劃線的“發現者”、“創立者”的位置能否對換,為什么?
。2分)
(7)文中加“△”的語句的意思是什么?(1分)
。8)這段文字中畫“________”的語句在含義上與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的一個詞相照應,這個詞是______________(1分)
(1)c
。2)引論為① 本論為②——⑦ 結論為⑧
。3)d
(4)a b
。5)第一、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第二、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 第三、有敢于探求真理的勇氣
。6)不能,因為“發現者”只能與“定理”、“定律”搭配,“創立者”只能與“學說”搭配。
(7)解決了疑難,找到了答案。
(8)見微知著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生字,正確書寫“司空見慣 追根求源 打破沙鍋問到底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機械 領域”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4.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由作者導入
1.師:孩子們,你們讀過《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嗎?你們喜歡這本書嗎?
為什么?老師也是讀著這本書長大的,這本書解決了我們兒時那么多的疑問,極大的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給我們揭示了一個又一個真理。你們想知道這本書主要的作者是誰嗎?他就是葉永烈先生。
2.[多媒體出示葉永烈照片及其簡介]
1.師:今天啊,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板書課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師:就像課文所說的,題目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誰愿意來讀讀這個課題?
生讀:
你似乎對它還有懷疑?再讀。
既然是正確的道理,咱們就應該讀的理直氣壯。
我們一起來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決字詞
師:課文預習過了嗎?
先來看一看字詞預習的怎么樣了
【多媒體出示】
司空見慣 追根求源 打破沙鍋問到底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機械 領域
2.初讀感知
詞語解決了,那么把這些詞語帶到課文里再來讀一讀吧。
注意讀準字音,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兩遍。思考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分別是什么? 開始吧。
學生回答:
預設:(1)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2)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于發現了酸堿試紙。(3)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三.細讀課文
1.師:你總結的真好,它們分別是發生在美國教授謝皮羅,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和奧地利醫生身上的真實故事,三個故事多么有趣啊,在讀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發現作者給我們講的這三個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生:
師:誰能用課本上的話來回答?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
[多媒體出示]第二自然段齊讀
師:其實,從疑問到找到真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家們憑借著什么在這漫漫的長途中尋找到真理?你能透過事例中的語言文字找到答案嗎?默讀課文,找找看,看看三位科學家靠什么找到了真理。
畫一畫相關的詞語
預設:見微知著
。闶菑摹懊翡J”一詞,體會到謝皮羅教授的善于發現,敏銳的觀察力,對嗎?請你再讀這句話,把你對這個詞的體會讀出來)
師:洗澡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謝皮羅卻敏銳地捕捉到一個細節……并最終找到問題的根源,這就叫——見微知著
師:波義爾和奧地利醫生是否也跟謝皮羅一樣呢?
……波義爾立即敏感的意識到……
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
師:看來要想發現問題,有所成就,首先得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除了一雙敏銳的眼睛還要有什么呢?
預設:不斷發問、獨立思考、追根求源
師:說得好,請同學用波浪線畫出他們發問的句子。
生:
出示:謝皮羅:這是為什么呢?
波義耳:那么,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
師:咱們跟隨著這些科學家一起發問,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請齊讀這些發問的句子。
生讀
指導朗讀:孩子們,一個微小的細節,仿佛就是一顆石子,在科學家們的腦海中激起層層漣漪,產生了諸多的奇思妙想,當他們從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產生一連串的疑問的時候,他們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要知道,尋找真理的征途中,他們已經向前邁出的第一步,那就是找到疑問。
生:
師:你就是謝皮羅,興奮的問自己吧!
生:
師:你就是波義耳,激動的問自己吧!
生:
師:你就是奧地利醫生,你會怎樣地問自己?
師,當他們發現問題之后,他們是怎樣做的?謝皮羅
c、鍥而不舍(堅持不懈)
生:我覺得他們都憑借著鍥而不舍的精神找到真理的。
生:他們都是通過反復實驗最終找到真理。
師:?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ㄎ衣牫鰜砹,你強調了“緊緊、反復”,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因為這樣突出了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ê芎!你再讀)
師:波義爾是怎樣做的?你找到的句子是?你讀這句話你準備強調哪個詞?
這一奇怪的現象……許多實驗。(強調許多)
。ㄕ婧茫∧阕x)
師:誰來說說那位奧地利醫生?
他百思不得其解……
師:“百思”說明他想的——很多很多,可是沒有找到答案。是放棄還是繼續研究下去?此時他可能在想?
生:
師:他會堅定地對自己說?
生:
四.總結
師:看來尋求科學真理的過程就是要,指著板書——鍥而不舍
師:其實呀,科學并不是那樣神秘莫測,真理也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我們
齊讀板書
板書:見微知著+善于發問+鍥而不舍
就能夠把問號拉直變成感嘆號。
板書設計:
見微知著+善于發問+鍥而不舍
。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品析課文,理解文中的三個科學故事,體會具體事例在說明觀點的的作用。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議論文的基本寫法,并能仿照寫法寫話。
教學準備 :
查找閱讀有關能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科學故事。
教學方法 :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講練結合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打開書,自讀課文,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齊讀一遍。
3、好!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分別是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于發現了酸堿試紙。
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板書設計:
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渦 發現問題(詳)
事例:紫羅蘭的變色 反復試驗(略)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發現真理(詳)
結論: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不斷探索
(不難) (不易)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能利用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抓關鍵詞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題目的含義,初步學習這種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教學流程:
一:導課:
師:同學們,初次見面,老師送大家一條名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1、1、介紹課文體裁。
師:這既是一條名言,也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課題。這篇文章的題材和以前我們學習的不一樣,這是一篇論說文,課題就是作者的觀點。
2、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長句子的讀法,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預習
。1)讀句子:(課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
。2)讀難讀的詞:(課件出示)
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3)學以致用:
出示一段話,學生運用上述成語填空。
三、研讀課文
1、歸納課文講了幾件事?
師:我們再回到課文中,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作者列舉了哪幾件事?請大家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簡要的說一說。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2)指名分別說三件事。
3、學習用典型事例說明觀點的寫法。
。1)師: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看看書中列舉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討論。
。3)集體匯報。
4、師小結板書:
。1)從相同的寫法上歸納出科學家研究問題的規律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2)總結科學家們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學習第三段(第一件事),體會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師: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謝皮羅教授是怎樣在一百個問號之后發現真理的。
1、學生讀第三自然段,根據“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理出條理,劃出謝皮羅教授研究問題的句子。
反復研讀“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主要學習方式:讀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還會提出哪些問題——回歸文本,理解教授把問號拉直成感嘆號的艱難過程——再次點明課題。
五、總結:
師:縱觀全文,圍繞觀點,作者就是用三個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像謝皮羅教授這樣熱愛科學的人還有波義耳、奧地利的那位醫生,以及古往今來的許多投身科學研究的人。他們都無一例外地遵循“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規律,有力地證明了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齊讀課文)
板書設計: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追根求源發現問題
研究問題
!解決問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6
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教學重難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3、準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以及它在全文中的作用,進一步體會科學家的思想與精神,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課前準備:1、學生搜集從生活中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2、 老師準備課件。教學過程: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0課,齊讀課題。2、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大意。作者用了三個事例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二、學習事例,深入理解1、仔細讀讀這三個故事,在文中劃出表格中該填寫的詞句。課件示表格: 人物 發現現象 不斷發問 反復實驗 找到真理 2、學生匯報,老師相機投影。3、借助表格,再看看這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小組2分鐘交流)4、學生匯報老師引導學生體會:發現問題——不斷追問——反復研究——獲得真理5、課文就有一句話總結這一說法的,你能找出來讀讀么?(課件示第二自然段)6、齊讀第二自然段。那你現在明白“?”號指的是什么?“!”號呢?板: ? ! 發現問題 解決疑問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7、葉永烈先生真有趣,居然用標點符號來說明他的觀點。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更形象、易懂、印象深刻)8、請帶著你的理解,再深情地讀讀這段話。9、謝皮羅教授、波義耳、奧地利醫生就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現象中找到真理的。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些例子么?10、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投:“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齊讀。11、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能否調換順序?(不能,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讀句子。12、看來,科學并不神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投影句子,學生齊讀。13、“見微知著”什么意思? 14、是的,只要你符合(板)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這些條件,你就能發現真理。誰能用“只要…..就……”說一句話。15、這正是課文中哪一句話的意思?那這句話與開頭有什么聯系?(前后照應,重申觀點。)16、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投句子)齊讀第七段。17、小結:由此可見,“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還要獨立思考、鍥而不舍”,只有具備這樣的科學精神的人,才能獲得真理。三、體會寫法,仿寫練習1、請同學們回顧全文,課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2、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相機板書:提出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3、這樣的文章叫做議論文(板書:議論文)4、下面我們就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課件出示:妙筆生花:仿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等。(1)學生完成小練筆。(你舉的例子能否證明你的觀點)(2)請幾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四、板書設計: 20、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議論文 ? ! 發現問題 解決疑問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五、作業設計1、摘抄課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2、課后繼續交流小練筆的內容,互相評議修改。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7
魯迅先生曾說:“我的成功并無其它,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寫好作文并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就是多看,多練習。而現行的教材中每學個單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訓練,一學期也就七、八次,學生的習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為了增加學生在生活和語言上的積累,教師可以創設“小練筆” 形式的隨筆練習,作為對作文教學的補充,讓學生通過平時的練筆去捕捉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后,出示了這樣的小練筆:課文用三個事例,反復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種擺事實、講到的寫法值得得我們 。請你學習這種寫法,先確定一個觀點,然后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會有收獲。
我們知道文字從古到今,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而演變成今天這樣漂亮的漢字,也已經歷史久遠了。再看看我的同學們寫出的字是那樣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這兒,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為了證明自己,我買了字帖,每天堅持練寫幾張,別的同學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練習,晚上家人看電視時,我在書房里練習,對每次的作業總是認認真真,一筆一劃地寫,慢慢地我的字寫端正了,有筆鋒了,老師表揚了我,還把我寫的字帖在學習園地里。
這種練筆既是對課文的總結,也是鞏固、提升。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8
案例: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小組討論)
師:能抓住什么國家的誰從什么中發現了什么真理的形式來說說嗎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美國的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后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 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注.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注,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并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后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后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反思:
比讀,就是選擇內容,風格,意境相近或相對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使閱讀能力得到遷移,朗讀能力得到訓練的一種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思路的重點是指導學生領悟課文的感情和韻味,培養學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能表現該種感情和韻味的朗讀方法.其主導教法是:讀中品析,讀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遷移. 上面的教學設計,就把三個結構相同的段落很好地進行了比讀.讓學生在在比較閱讀中發現作者用了例證法來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真理.
這是一片標準的議論文.作者先提出論點,接著用三個具體事例證明論點,最后總結課文重申論點.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對課文的品評與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對于課文內容而言,比讀是一種鞏固;對于學生素質而言,比讀是鑒賞能力和朗讀技能的雙重提升;對思維而言,比讀是一種碰撞;對學法而言,比讀是一種方法指導,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對學生個體而言,比讀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比讀是一種教學底蘊的鍛煉.何樂而不為呢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9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師: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作者在文章開始給我們提出了什么觀點?
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作者舉了哪幾個例子?
生:洗澡水的漩渦方向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紫羅蘭濺上鹽酸的花瓣會變紅;奧地利醫生發現人睡覺時眼珠會轉動。
師:很好,哪位同學能更詳細具體地說一下?
生: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謝皮羅發現洗澡水的漩渦方向與地球自轉有關;第二件事是波義耳發現石蕊地衣遇酸會變紅、遇堿會變藍;第三件事是奧地利醫生發現人睡覺時眼珠轉動是正在做夢。
師:大家仔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注。
(學生讀課文,思考。)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發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我們一起來看這一段話。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學生齊讀句子。
師:是啊,“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睋Q言之——
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請同學們再讀句子,想一想:這里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表述有什么好處?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發現的現象,不斷的發問;“!”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師:誰還能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發現的現象,不斷的發問;“!”指的是通過探索,解決了問題,發現了真理。
師:科學史上,能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例子?
生: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通過著名的風箏試驗,發明避雷針,現在的高層建筑頂端都裝有避雷針,它將電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來保護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后,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后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喊著“尤里卡”,“尤里卡”,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后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功能電報機,一個偶然的故事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發出了聲音,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了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大開,成了電話的專利人。
生: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師:人類根據蜻蜓的翅膀發明了飛機,根據蝙蝠的嘴和雷達,根據鯨魚的外形發明了輪船,根據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制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這么多的事例說明了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但是要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前提條件是——?
生: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師:這也是說課文中的哪句話?
生: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你現在明白“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嗎?
生: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師:對,只有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決問題,正像華羅庚說的:
出示: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齊讀句子。
師:請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看來要想發現問題,有所成就,首先得練就一雙銳利的眼睛,善于觀察到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能見微知著。
生:我們要做一個善于發現、善于獨立思考的人。
生:科學雖然離我們并不遙遠,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要不斷思索,才有可能找到靈感。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師:請同學們再次默讀全文,想一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先提出觀點,再列舉事例證明。
師:這樣的文章叫論說文,也叫議論文。我們曾經學習類似體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為人民服務》
師:這兩篇雖都是議論文,但寫法也有不同。本課通過列舉事例說明,以后我們寫議論文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法。
三、拓展閱讀,隨文練筆
師: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論說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敞開心扉
不要讓你的心靈總是戒備森嚴,拆除墻壁迎接陽光,那就連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個人種了一棵桃樹,果實成熟了,他摘了下來,把它送給鄰居品嘗。一個經商的鄰居吃了,一定要付給他錢。婦女和孩子都不要,還用一種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著他。惟獨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還感激地對他說:“謝謝”。他很高興,因為他終于找到了一個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這個故事,你一定覺得很可笑?墒窃傧胂耄伺c人之間何嘗不是如此呢?現在我們身邊多的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雖說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但許多時候,別人向你展現的是心靈的閃光,人性的善良,是愛的陽光。有這么一個故事:兄弟倆住在閣樓上,由于年深日久,閣樓十分陰暗。他們看見外面的陽光掃進來的“好主意”。雖然他們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陽光掃到簸箕里,可陽光一到閣樓上又消失了。他們沒有放棄,可一切都是徒勞。這使他們困惑不已。正在廚房里忙碌的母親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么?”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母親笑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給予你溫情,那么你永遠難以獲得那絲溫暖。事實上,只要將自己封閉的心門打開,首先付出一些愛,給予他人一些溫暖,那么你就同樣獲得了溫暖,得到了那一絲陽光。
只要你將自己的心扉敞開,就能夠感受到世間的溫情。在你抱怨這個世界如此冷漠的時候,你是否想過,你覺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是因為你封閉自己的心,拒絕感受人間溫情呢?
師: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的觀點是什么?
生:只要你將自己的心扉敞開,就能夠感受到世間的溫情。
師:我們已經學了兩篇議論文,又聽讀了一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寫一篇論說文。
師:這次寫作很簡單,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寫法寫一段話,要求: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觀點可以從以下方面選擇:“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板書: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善于思考 善于發問 不斷探索——找到真理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10
【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搜集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小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興趣
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朋友,你們認識他是誰嗎?
(播放課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蘋果的偶然落地引發了牛頓的思索,經過反復研究,他終于總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這樣的科學家,你覺得他們是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呢?
。ㄉ朴谟^察、善于思考、刻苦鉆研。)
二、直奔重難點,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認真讀這段話,你能讀懂這段話的意思嗎?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2、學生質疑,相機解決疑問:
“司空見慣”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這段話中的“?”指什么?“!”指什么?這段話是什么意思?
3、科學家們把“?”拉直變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怪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這句話,齊讀。)
三、學習三個具體事例
1、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舉了三個真實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體寫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讀3~5自然段,自學批畫:每個事例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個科學家是這樣把“?”拉直變成“!”的?
、拧∽詫W批畫。
、啤⌒〗M交流討論。
、恰∪鄥R報,教師相機指導朗讀關鍵語句。
3、這三位科學家把“?”拉直變成“!”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師小結:只有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反復研究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所以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四、學習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是的眼珠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為什么這幾位科學家能夠從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2、你讀懂這句話的意思了嗎?指名談體會。
3、句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能夠調換順序嗎?為什么?
4、齊讀這句話,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
五、總結,導入下節課內容
科學發展史上,像這樣的事豈止三個,還有哪些事例能夠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課后搜集有關故事。這些真實的事例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呢?下節課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交流課外搜集的有關科學故事
二、導入新課,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
1、在科學史上,這么多這樣的真實事例說明了什么?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呢?自由讀7、8自然段,畫出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可以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2、自由發表自己的感受,重點理解下面的句子:
、拧≈灰阋娢⒅,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ā耙娢⒅笔鞘裁匆馑迹窟@句話和課文開頭有什么聯系?)
、啤∪绻f,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ā坝袦蕚涞娜恕敝傅氖鞘裁礃拥娜?“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樣的人?)
3、總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三、總結寫法,知識遷移
1、學了這篇課文,你發現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嗎?課文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
。ㄏ忍岢鲇^點,然后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最后寫得到的啟示。)
2、以“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為例,如果讓你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來證明這個觀點,你打算怎樣寫?口頭表述,評價。
3、你覺得還有哪些觀點可以用我們熟知的事例來證明?拓寬學生思路。
4、自己確定一個正確的觀點,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的事例證明這個觀點。獨立練筆,形成文字。
5、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練筆,注意正確評價。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11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課題,齊讀。請學生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3、明確:題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觀點。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課文是怎樣論證這一觀點的?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檢查詞語: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鍋問到底。
3、理解“見微知著”。
4、文中科學家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
根據生答板書:漩渦、變色、轉動;自轉、試紙、做夢
5、小結:科學家們從這樣微小的事情當中發現真理,這就是“見微知著”。
三、品讀感悟課文3——5自然段
1、科學家們發現問題以后,是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嗎?(板書:? 。
默讀課文3——5自然段,用“--------”劃出這三個小故事中描寫科學家反復實驗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
●于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
2、品讀第一句,感受科學家研究過程的艱辛
1)生自由讀一讀句子。
2)指名讀,生評價。(“緊緊抓住”、“反復”讀重音)
3)齊讀。
4)為什么要強調“緊緊抓住”、“反復”這兩個詞呢?“反復”、“反復”,你讀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實驗的過程是漫長的,是艱辛的,請同學們仔細地、反復地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謝皮羅教授會在怎樣惡劣的條件下艱難地做著實驗?(生自由讀后回答)
5)創設情境,教師引讀。
我們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們都躲在溫暖的被窩里享受著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熱得讓人窒息,但……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寒,……
6)困難再多再大,謝皮羅教授從來都不曾放棄過,從這可以看出謝皮羅教授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呢?根據生答板書:鍥而不舍
3、品讀二、三兩句,進一步感受真理誕生的過程。
過渡:不僅謝皮羅教授具有這樣的精神,同樣的,化學家波義耳和奧地利醫生一樣具有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這兩句話又該強調哪些詞呢?指導朗讀二、三兩句話。
2)請同學們用心地讀一讀4、5兩個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學家波義耳和奧地利醫生在實驗的過程當中還產生了哪些一連串的問題,他們是怎樣實驗的? 選擇其中一個人物說一說,同桌交流。
3)生自學后匯報。
a根據生匯報師板書:??????……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必定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科學家們這樣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個詞就叫?根據生答板書: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還會有十個、五十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問題,只有把這些一連串的問題一一解決了,才能誕生真理,所以說:(生接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4)讓我們想象科學家們研究時的畫面,用情地讀一讀這兩句話。(生齊讀二、三兩句)
4、小結。
看似簡單的真理,卻要科學家們經過這樣復雜的艱辛的研究,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獲得,此時此刻,你對科學家們產生了怎樣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讓我們一起用朗讀的方式表達我們對科學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齊讀三個句子
四、總結
當他們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過的歷程時,他們激動、驕傲、興奮地告訴世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五、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也從生活中的小事發現問題,在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這樣的事情是舉不勝舉的,這些科學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訴我們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六、板書設計
20、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習題 篇12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打開書,自讀課文,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齊讀一遍。
3、好!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分別是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于發現了酸堿試紙。
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三、細讀課文,找出規律。
1、這三個同學說的很對!這三個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現象啊!現在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三個故事,看看這三個故事的介紹和內容,有什么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
(學生邊讀書邊思考)
2、我看到有許多同學在書做了圈畫,有的還做了批注。很會學習。
3、現在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四人小組交流)
4、現在請同學說說交流后自己的認識。
三個故事都是講生活中的偶然發現的問題;
三個故事都是講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三個故事都是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5、大家講的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三個故事間的相同點分析透徹些?
三個故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6、你真棒!課文讀的很仔細,分析的也很有道理。書上有一段話和你說的意思是一樣的,同學們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齊讀第二段
8、是啊,“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這也是課文中的哪句話的意思?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9、一起讀這句話!
10、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的含義是:看出問題,不斷發問、追根求源。
!含義是:不斷解決疑問,找到真理。
11、科學,能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你還能舉出一個嗎?
魯班上山,手被植物葉劃傷,后來發明了鋸。
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了頭,后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雷達、風車……
12、這么多的事例說明了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但是真理的發現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13、這也是說課文中的那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三、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知道了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開頭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三個具體事例來說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最后再來闡述開頭的觀點。
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希望同學們也做一個“有科學準備的人”。
四、鞏固提高,隨文練筆
仿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