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案(北師大版六年級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群雄并起,政權更迭,并逐漸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面。那么在這在戰國七雄中, 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 可一舉吞并六國又不太可能, 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 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 趙王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氣, 就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 就委托當時著名的游說家蘇代(蘇代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游說家蘇秦的弟弟), 去勸阻趙王出兵。蘇代巧舌如簧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 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 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 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鷸蚌相爭》,《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謀士們勸說君王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因為面對的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國君,所以這些謀士就不能橫沖直撞地對君王提出反對意見,而是常常拐彎抹角地假托一個故事來達到說理的目的,《鷸蚌相爭》就是這樣被成功運用了。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有沒有同學聽說過或者看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的,或者比別的同學先行一步預習過課文的,能跟我們講講這是個怎樣的故事呢?大致說一說就行。
二、學習寓言的方法
對,講得很好,你是怎么了解到的?是看書?懂得學習。看動畫片,善于積累,看課外書,博覽群書。
好。我們今年學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樣才算學好了這則寓言?
(1)讀通順----(2)解文意-----(3)明寓理
對,因為文言文的語言表達跟現在的白話文差別很大,所以要先讀得清楚,意思也比較深奧,所以我們還要結合課文注釋理清每個句子的意思,這就是解文意。那么對于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過故事說明某個道理才是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后還要明寓理。現在我們就先來讀一讀這則寓言。
三、讀通順
這則寓言雖然很短,但卻出現了不少生字。來,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讀一讀,看看在讀音方面有沒有完全讀對。
好,剛才xx同學把這篇古文讀得字正腔圓,不容易啊。現在我們也學著xx人的樣子齊讀一篇,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停頓。
三、解文意。
我們課文呢有原文,也有譯文。《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同學們光看譯文就可以知道了。可是如果沒有譯文呢?要看懂這個故事,字詞的解釋就顯得特別重要的,對不對?現在,假如你是一個編輯,你要把這則寓言介紹給別的同學看,不能出現譯文,但可以有注釋,即對一些難解的或者重要的字詞作解釋,你認為哪些字需要作出注釋呢?讓別人根據你作的這些注釋就可以讀得準看得懂這則寓言呢?現在請大家結合課文背后的譯文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哪些地方需要注釋。
鷸——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
方——正在
曝-----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