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背誦課文。
2、學會三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出示古詩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首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
二、初讀古詩
(一)一讀古詩,讀的正確。
1、指名讀
2、正音
聿(yù)、遺、躬
熹(第一聲)、鑒(jiàn)、徘徊(pái huái)、渠、為(第四聲)
3、練讀
4、齊讀
5、指名讀
(二)二讀古詩,讀出節奏。
1、指名讀
2、小結:
七言古詩的節奏停頓(七言四頓)
3、節奏停頓提示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4、自由練讀
5、指名讀
(三)三讀古詩,讀出平仄。
1、過渡。
古詩要想讀得更有韻味,還要注意它的“平仄”。簡單地說,第一聲和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和第四聲就算仄聲。
2、出示古詩練習朗讀。
3、指名讀。
4、指導讀。
在讀法上每一個平聲字所占的時間大致比仄聲字長一倍
5、再次練讀。
6、指名讀。
三、再讀古詩
1、過渡。
這兩首古詩為什么出現在同一課中,它們之間有何聯系?
2、默讀思考。
3、指名回答。
共同之處:
(1)都是和讀書有關;(2)都是宋朝詩人;(3)都是七言絕句……
4、學生質疑不懂之處,老師標注,
5、出示相關解釋,相機板書指導生字的書寫。
(1)“示子聿”:訓示(兒子)子聿。
(2)“無遺力”:遺,留下。不留一點力,竭盡全力。
(3)“老始成”:始,才。青壯年時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4)“終”:到底,終歸。
(5)“絕知”:絕,極、最。徹底了解。
(6)“躬行”:親自去實踐。
(7)“鑒”:鏡子。
板書生字:中間的“人”盡量展開寫。
(8)“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
板書生字:“非”第一個豎畫短,第二個豎畫稍長。
(9)“渠”:它,指水塘。
(10)“清如許?”:這樣清澈?
(11)“為有”:因為有。
6、簡單概括兩首古詩的意思。
譯文:《冬夜讀書示子聿》在冬夜讀書,產生感悟告誡自己的兒子: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青壯年時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是淺薄的,要想徹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親身實踐。
《觀書有感》讀書的感想: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像是展開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四、背誦積累。
1、過渡。
兩首古詩寫得好不好?我們一起來比賽背誦。
2、自由練背。
3、齊背檢查。
3、指名背誦激勵。
五、總結布置作業。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古詩學習一些方法。知道了古詩朗讀的一些技巧。學習了生字。了解了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同學能夠背會這兩首古詩,沒有背會的同學下課后繼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