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詩兩首
教材簡析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短詩記敘了尋訪者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這件事。古詩主要寫了尋訪者與童子的問答,體現了隱者高潔的品格以及詩人對他的仰慕。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極具神韻。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描繪了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一個機靈活潑、天真可愛的小牧童躍然紙上。作者在對鄉村自然的描摹過程中,抒發了自己對鄉村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2、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能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4、根據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描寫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尋隱者不遇》,能有感情朗讀這首詩,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2、能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能體會問答體古詩的特點,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4、根據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描寫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課前預讀第九課課文《推敲》)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齊讀課題。
2、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第九課《推敲》,知道了《推敲》記敘了唐朝詩人——賈島的故事,通過閱讀,你對賈島有什么認識?板書:唐·賈島
師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肅認真,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有一種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因此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2、揭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想想題目的意思。
3、討論:隱者?(指隱居的人,隱士。隱者多為讀書人,或官場失意,或厭惡世俗,往往找一個隱蔽處所生活,不與外界往來,自得其樂。)
尋?(尋訪)遇?(遇見)
4、引導質疑。
三、初讀課文
1、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教師范讀。
3、指名朗讀。
4、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設計說明 部分達成目標1)
四、精讀課文,理解詩意
1、學生默讀古詩,要求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或圈畫出不懂的字詞。
2、交流詩意,相機解釋重點詞語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也是隱者隱居的地方。
“童子”是指兒童,詩中指隱者的徒弟。
誰問?
2)由“言師采藥去”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尋訪者問了些什么?
3)思考詩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指導朗讀:想象一下詩人去山中找隱者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沒有找著,沒有見到隱者,作者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帶著你的理解來讀一讀第一句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