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案(北師大版六年級教學設計)
我們看一看《戰國策》中《鷸蚌相爭》原文是怎么樣。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戰國策》)
當趙國要出兵攻打燕國時,蘇代講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可是在拐彎抹角地向趙王提出建議。同學們想想在這里面,誰是鷸?誰是蚌?誰是漁翁?從故事中能不能看出做了退讓的是誰?趙。對,趙惠王是一只很聰明的鷸,他知道是他是強者,是主動制造事端的一方,所以當蚌即燕國托人來調解的時候他主動地作出了退讓。鷸蚌相爭,秦國這位漁翁自然也沒有得利了。
五、小結
亂世戰國,群雄并起,風云變幻,國與國之間相互沖撞,有侵略就保衛,有進攻就有防御,有欺辱就有抗爭,當雙方陷入僵持狀態之后就會出現兩敗俱傷的結果。制造事端者理應承擔主要的責任。現在《鷸蚌相爭》常常用在了我們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擴大,即鷸蚌相爭》告訴我們在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因此要懂理權衡利弊,相互謙讓這樣才能有效地化解沖突。
六、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