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跡——索橋的故事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遺跡”——《索橋的故事》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隨著年級的增高,孩子們的知識學習廣泛了,內容增加了,難度加大了,作業量相對多了,學習方法改變了。所以出現了一部分同學求知欲增強,對知識十分渴求,總有一股生怕落后的不服輸思想,學習很自覺;而有一部分同學則出現惰性,怕辛苦,或因為知識的掉坎而自信心喪失,破罐子破摔,成績出現較大滑坡;也有一部分同學協調不好不同學科的學習,學習出現偏科現象。
3、教學內容分析
《索橋的故事》是巴金的一篇散文,全文是按照參觀游覽的順序先介紹索橋;然后站在索橋上,由都江堰工程想到了兩千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在寫走下索橋,從故事中感受的“燃燒的心”,最后點明要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通過講述都江堰上的“安瀾橋”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更好、更美”的東西的贊美,表達了他對“想幫助多數人、想給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偉大的心”的敬意。
4、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理清條理,寫出課文提綱。
2、搜集課外資料,進一步了解文章中講述的有關索橋的故事。
3、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5、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2.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
利用課件出示索橋圖片,導入新課,教師對索橋情況做簡單介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沒有索橋前,流傳于百姓間的一句話。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們再也不能讓這樣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于是決心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修建橋梁。這座橋就是位于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的安瀾索橋。圍繞著索橋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運用生動的故事將學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
二、預習探究
師: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生:讀課文,思考,提出問題。
師:根據學生產生的疑問,來預設以下問題:
(1)索橋什么樣子?
(2)為什么要修建索橋
(3)誰修建的索橋?怎么修建的?
(4)索橋到底有哪些故事?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通過交流預習中的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生:通過閱讀,自主解決問題。
三、合作交流
師:文章題目叫“索橋的故事”那么
師:1、索橋到底什么樣子呢?有什么特點呢?讀課文,邊讀邊畫相關的語句,邊思考。
2、看圖片,直觀感受索橋的樣子。看到了索橋你有什么感受。
3、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課文。
生: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生交流讀書感受。
橋長,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兩邊有竹索編的欄桿。沒有橋墩。
師:讓學生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目的是滲透有條理的觀察,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