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我去爬樹》教學反思
教學《爸爸帶我去爬樹》反思
上星期四,我教學了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課文《爸爸帶我去爬樹》。這是一篇內容淺顯又深刻的兒童文學作品,揭示了現代人都非常關注的主題——回歸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讓學生圍繞本單元主題“樂趣”,回想自己小時候的一件有趣的事,通過讓學生自己說,感受到童年的樂趣,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快樂”之中。然后,我跟學生交流我童年爬樹的經歷,讓學生增加興趣
隨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深入,我又反過來讓學生圍繞課題“爸爸帶我去爬樹”,重點提出“爸爸為什么要帶我去爬樹”和“爸爸怎樣帶我爬樹”這兩個問題來理解,并且引導學生體會小作者的心情變化去深入了解爬樹的樂趣。當學生找到解決第一個問題的相關語句后,我讓學生與第一課《養花》相聯系,得出“爸爸帶我去爬樹”的目的:要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鍛煉體格,回歸自然……
我還讓學生回憶自己是否有與家長去爬樹、登山、下河過,很多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數是去公園、動物園或海邊,他們也大多都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沒有了與“自然”的接觸機會。但有一個學生說爸爸在他七八歲時帶他去竹林玩過,爸爸是任由他隨處玩的,結果差點掉到山崖下;一個說爸爸帶他去爬樹摘果實,爸爸先教他怎樣爬樹,然后讓他學習采摘,品嘗勞動果實,收獲了快樂;于是我趁機拋出話題:“爸爸怎樣帶我爬樹”,讓學生找到相關語句,明白“爸爸”很有“計劃”性:第一選好“爬”的對象--郊外的樹;第二是循序漸進,先爬較小的樹熱身,再爬大樹;第三是放手并用“微笑”激勵“我”爬上樹;第四是作示范,自己爬樹;第五是做好保護工作,下樹在先,有扶有助;第六是邊爬邊交流,提高孩子的認識。這樣,學生就明白了這是一個有心的爸爸,寓教于樂。緊接著,我再讓學生找到“我”又是如何爬樹的,從而明白了作為城市的孩子的生活天地是狹窄的,必須積極到自然界中去鍛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生活環境給自己的成長帶來某些遺憾。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堅持和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差異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激發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么,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人必須主動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話充分說明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講讀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自讀質疑,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并在四人小組展開討論互助解答的基礎上,再向老師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互助學習不僅弄懂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不懂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后,我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去調整教學,組織教學。所以要培養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