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贊》教學反思
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試著理解對聯的的含義,并盡量先熟讀課文。在課堂上,我又抽出了相當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讀”,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到位多了。現在想想,這正應了那句千百年來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且這種時間的付出,也照顧到了預習不夠充分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為他們有了充分感知的時間。上完這節課后,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把課文背下來了,我想,這和課前預習的功勞分不開。
總之,六年級復習任務繁重,唯有盡可能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才能在有限的節數里完成畢業班教學任務。
《長城贊》教學反思(匯報)
《長城贊》是一幅長聯,敘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長城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贊美了“黎庶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這幅對聯語言精練,意蘊深刻,句式整齊,意境開闊,內容博大。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長城資料,提升對長城的感性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就對聯的特點對課文進行分析,接著再把上聯、下聯逐句進行分析,邊分析的同時邊練習有感情的朗讀,進而對長城的現狀加以介紹,喚起學生保護長城的意識,并進行了背誦的練習,最后又讓學生搜集古跡上的對聯,以激發其誦讀、積累對聯的興趣。
從這個課例我得到幾點體會:本文不長,但由于是對聯,與詩詞不同,與其他體裁也不同,學生學習理解起來,看似簡單,但實則很難。
1、從對聯的特點分析本文的體裁特點,突破難點,恰到好處。本文很短,可以只簡單告訴同學這是對聯,然后單從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內涵?墒,本文以對聯的形式描寫贊美長城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的所在。如果這樣簡單處理,對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就不會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時間對本文進行對聯形式及特點的處理,效果會更好。實際上也是,課后同學們不但對搜集對聯、積累對聯的興趣濃了,甚至有人愛做一些簡單對聯了。這也是語文教學彈性所致。
2、教無定法,教學設計關注預設,還要關注生成。我原本準備幾個背景資料,準備在各個時機出示,但是教學時,在第一環節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長城資料時,有的同學提到了長城建設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在其中,這時,我就決定調整出示順序,相機把我準備的影音資料出示了,學生很感興趣,后面的學習便沒有出示這個資料。
3、交流搜集資料的時間把握不十分妥當,主要表現為耗時過長(10分鐘),以至于下面的學習的時裝間顯得緊迫了。這表明,我在課前應引導學生把資料進行篩選,多余部分可在課下交流,這樣課堂的時間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進設想:
課前、課后應進行對對聯的練習。課前練習對對聯,既會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又會使學生對對聯形式特點有所把握,更深切體會對聯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進而使學生課上對《長城贊》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便捷很多,會節省很多時間,體會會更深刻,同時,只一課時便會完成主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