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贊資料及教案
長城贊(教材修改后)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數不清將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心力,修筑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巍峨豐碑。
跨峻嶺、穿荒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十萬里。望不斷長龍烽垛、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起伏奔騰、飛舞盤旋、太空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長城贊(原文)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有多少將帥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筑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一萬余里。望不斷長龍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注:對聯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墻;“月宮遙見”,據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員報道,從空中回望地球,長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為明顯的標志之一。)
長城
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等14個省、市、自治區。
沿革長城是由烽火臺和列城等單體建筑發展起來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臺,或是連續不斷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墻把它們聯系起來,便成了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諸侯爭霸,相互兼并,出現了秦、楚、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它們彼此之間為了防御,利用原來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脈,逐段構筑城墻和關塞并將其聯系起來,構成長城這一古代軍事防御工程體系。但規模較小,互不連貫。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筑長城。其后,從公元前6~前4世紀前后,齊、燕、趙、秦、魏、韓各國也相繼修筑了互防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滅六國,建立起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為防御匈奴侵擾,大規模修筑長城。以后,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均大規模修筑或增筑長城。明代是長城修筑史上最后一個朝代,其修筑規模之宏大,防御組織之完備,所用建筑材料之堅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個朝代。
長城雄姿
戰國長城
戰國時期的長城是諸侯國家互防長城,規模較小,互不連貫。
①楚國長城。楚長城筑于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據史料推測,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地處楚國都城的西北和東北面,用于防御鄰國的進攻。
②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筑和石砌兩種。
③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御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筑的。筑于趙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④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陜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⑤韓國長城。韓長城先為鄭國所筑,后韓滅鄭,繼續修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