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說課稿
五、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從三個維度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具體過程如下:㈠講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本課主題㈡黃河詩詞㈢暢所欲言㈣思考探究㈤我來做導游㈥我的視角㈦日積月累㈧語言小知識㈨不廢江河萬古流㈩行動起來(十一)布置作業
本節課開頭我給學生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既引發學生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一下子進入狀態。然后我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大禹當年治的是什么水嗎?”由此引出本文所描寫的對象——黃河。然后給學生看一組黃河圖片,簡單介紹黃河的重要,自然進入新課。
學生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黃河的詩詞,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將本文標題“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出處引出來。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做出了努力。
暢所欲言環節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次考查,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黃河,給大家一個粗線條的大略印象,本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這種表現自己的欲望,我們要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的快感。這種感受是任何一種夸獎都無法得到的,它對提高學生能力,樹立自信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鋪墊之后,開始了我們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思考探究。先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學生合作學習,找出黃河的特點,懂得它的地位、重要性。對黃河有一個整體印象。接下來學生默讀剩下的部分,小組合作探究:本文按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求的研究性學習、發現學習,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然后進行知識整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合作能力。
如果只是依照課文來一一對黃河的各部分進行介紹,那對于剛上初一的學生來說,太枯燥乏味了,所以我變換了方式,讓每小組選出一位同學來為大家介紹一處著名景觀,讓她們以導游的身份一一解說,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寫作的順序(源頭——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這樣活動就生動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qing,學生在解說中充分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加上圖片的演示,學生會覺得身臨其境,對黃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處著名的景點仿佛都在親身游歷。在活動中,情感體驗中形成直觀的認識,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
在此基礎上,我又安排了我的視角,讓學生來說出全文的哪一部分最精彩。這一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評價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并敢將它說出來,而且能解釋原因。人人說,大大地提高了表達能力。
語言小知識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拓展、延伸。學生找文中優美的修辭,說明方法,說出為什么好,體會它的妙處,突破了難點。語文學習不應該只局限于書本的知識,而應該開發課程資源,將學生的理解、知識體驗融匯從而重新構建出新的知識,同各科更廣闊的知識相結合,形成大的語文教學觀,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所以我給學生介紹了“為什么跳進黃河洗不清”,然后讓他們也去搜集,講,拓寬知識面。
接下來我利用幾幅黃河被污染的圖片,向學習揭示黃河現在的嚴峻形勢,讓他們自己想象自己是黃河,會向人類說什么?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然后,號召學生共同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進行表態并運用到實際行動中去。倡議書又加深了這一環節的作用。這幾個環節,是對學生環保意識、保護國家、保護黃河、保護生態的一次教育,較好地進行了德育,并滲透到教學中去,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