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說課稿
4、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里教師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 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并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為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那些角色之間存在著類似“螳螂捕蟬”的關系?
2、集體交流。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四、三讀課文,理解詞句。
1、這些角色,它們是在什么情況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標的呢?默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2、學生默讀課文,勾畫相關句子。
3、集體交流: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在交流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抓住各個角色的動作,品讀描寫它們動作的語句,通過扎實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真切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這部分主要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時什么?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從而很自然的讓學生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
在再讀當中,學生抓住了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在這一遍品讀當中,就引導學生循著這些線索,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句。理解的過程中,著重訓練學生緊扣重點詞語評析文章的能力。
五、指導書寫。
1、出示 “侯”、“候”
2、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啟示?(通過觀察學生自然會明白多一豎少一豎就是兩個不同的字)
3、同樣觀察一下其它生字,想想書寫時要注意什么,然后描紅臨寫。
(雖是高年級但也不能擯棄寫字教學,這里以“侯”字為材料,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并歸納記憶方法應該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五、作業。
1. 抄寫生詞。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4.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為后面地復述課文埋下伏筆。)
5、學生對照屏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6、齊讀五組詞語。
二、師領復述
1、教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詞語。
2、學生根據畫面,練講故事,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
3、指名講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4、同桌互講互評。
5、總結:這個故事就叫——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這個板塊的設計意在無痕跡地為學生鋪設一個臺階讓每位學生都能走上去,從先前默寫五組詞語,暗中幫助學生記住故事的梗概到教師聯系五組詞語,示范講述再到學生自己根據詞語和掛圖進行復述,最后再在大組評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練說。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松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復述。這不就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一個美好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