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課堂實錄
師:沈思鎣同學已經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文寫下了課題,誰來朗讀?
生1:讀課題
生一起讀題。
師:初讀課題時,你曾產生了哪些疑問?
生2:山谷中有什么謎?
生3:謎是怎么被揭開的?
生4:謎底是什么?
師隨即板書:謎、謎底
師:其他同學也有類似的疑問嗎?題是文的眼睛,讀題時產生問題,就為讀書思考開啟了一扇窗戶。
師:通過自學,你又解決了哪些問題?
生5:我知道了這是一個怎樣的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神奇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
生6:我也解決了這個問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它的西坡長滿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這個自然景觀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也成了一個謎。
師:同意他們的回答嗎?看樣子你們已經讀懂了第一自然段。
師:謎底找到了嗎?
生7:我知道了謎底:因為東坡雪大,可是很多樹沒有雪松能夠反彈的本領,漸漸喪失生機,只有雪松存活下來;而西坡雪小,少量積雪壓不斷樹枝,所有的樹都存活了。
師:她在講的時候,大家聽得特別專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習慣。
生8:我也找到了答案:東坡雪大,那里也曾長過雜樹,只是由于沒有雪松的反彈彎曲本領才被大雪摧毀了。西坡雪小,少量積雪壓不斷樹枝,所有的樹都存活了。
師:讀書就是這樣:讀中質疑,思考解疑,漸漸把握主要內容。
師:剛才在交流謎底時,大家都談到雪松有一個能反彈的特殊本領(板書:彎曲、反彈),關于這個本領,文中有一段細致描寫,讓我們一起走進語言文字,細細品讀。
師出示文字: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學生自由多遍朗讀
師: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是需要一遍一遍朗讀一遍一遍品味的,這是一個不斷體味的過程,所以不是讀過一遍就可以停下,誰愿意朗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9朗讀
師:想聽聽播音員是怎么朗讀的?讓我清清嗓子: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書得這樣慢慢品讀,不要快!解釋一下,播音員是假冒的,加個引號的。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師:細細品讀這段語言文字,你產生了哪些讀書感悟?將你的思考與學習同伴分享,在交流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想法,并商議好小組匯報方式:是中心發言人負責還是人人匯報。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師:老師在巡視小組學習時發現有四個發言小組長很有組織、引領能力,老師也自愧不如啊!開始匯報你們的精彩感悟吧!
小組生10:我們牛氣沖天小組首先來匯報我們的讀書思考。我關注到的是這句話:“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來的大。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 這句話中我關注到了這三個詞:“一定程度”、“富有彈性”與“就開始”。“一定程度”這個詞看出了雪松并不是非常脆弱,有的時候它也想抵抗一下積雪搏一搏,但事實證明它是不行的,在這種情況下,雪松為了保全生命,只能下滑。從“富有彈性”一詞看出了雪松一種能屈能伸的特點,如果它的樹枝沒有彈性,枝干就永遠會固定在那里,不會繼續生存,而這個“彈”字正好突出了這點。我最欣賞的是“就開始”這一詞,突出了雪松的彎曲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如果太快就容易折斷,在有人看來屈服是可恥的,但我不這么認為,并且我認為這是一個明智之舉。聯系上文,我又想到了在抗日戰爭中一個偉大的舉動。“兩萬五千里長征”,這“兩萬五千里長征”使得紅軍避開了強大的敵人實行了戰略性轉移,紅軍并不是膽小怕敵,而是為了保存實力,留下革命的火種,免遭滅頂之災,紅軍的這一舉動使得自己有了養精蓄銳的時間。我認為其實有時候的躲避不是懦弱,而是為了積蓄更多的力量去抗衡,后退不是膽怯困難,而是為了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