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設計
這種文章意在說理,卻不通篇說理,而是選取一事物,加以敘述,然后從中抽取出深意,與想表達的道理建立起聯(lián)系,使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一種暗示,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文章的情理韻致。所以,這樣的文章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我們應當學會"借物喻理"的方法,是我們也能巧妙地表達我們對事理的理解。
那么該怎樣運用這種方法呢?大家或許知道這樣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們常用它們來贊美勤勤懇懇、甘于奉獻的人。"春蠶、蠟燭"怎么能和勤勤懇懇、甘于奉獻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呢?就是因為使用者選取了春蠶吐絲不斷,直至成蛹和蠟燭燃燒自己卻給人提供光明甘于付出的特點,將其作為一種奉獻精神的象征,用在具有這樣品質(zhì)的人身上。這給我們以啟示:所憑借的事物蘊含的意義和想表達的道理有極強的相似性,這樣才能由物及理,由此及彼。
其次,道理的揭示要自然,不能生硬。像本文就是借一個旅行者的口說出來,而后才用一句話概括強調(diào),天然無痕,水到渠成。
本冊書中的詩《觀書有感》中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句子,這和讀書有何聯(lián)系呢?有人說這句也是"借物喻理"的表達方法,你不妨體會體會。
四、創(chuàng)新與實踐
1、文章最后一句話這樣說"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你能從現(xiàn)實生活中找出幾個"先作出讓步,后求得更好發(fā)展"的事例嗎?
2、在課外書上收集一篇運用了"借物喻理"手法的文章,并劃出文章主旨的句子。
教 案 設 計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自主學習,掌握本課的4個生字,理解 “反彈”、“彎曲”等新詞。
3、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二、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初步領悟“彎曲”的人生哲學。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閱讀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交流再悟、揭示“謎底”
1、出示:大義凜然、義正辭嚴、威武不屈、寧折不彎
通過引讀,指出當我們面臨困難的時候,有時可以通過正面的抗爭去戰(zhàn)勝它,但有時也應該學會另外一種抗爭與生存的方式。從而揭示新課《山谷中的謎底》。
2、組織學生交流:山谷在哪兒?那兒有什么謎?謎底是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師畫山谷的簡筆畫師簡筆畫(指出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
出示課文中揭示謎底的語句,引導學生讀出“東坡只有雪松”的關鍵是由于“東坡雪大”及“雪松的本領”。
(二)導學感悟,解讀“彎曲”
1、雪松有什么本領,課文中是怎樣具體描述的?在課文中找找、畫畫、讀讀。
出示有關雪松本領的語句,思考這些句中哪些詞最能概括出雪松的本領?
(板書:彎曲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