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這樣教《牛郎織女》—— 語文教育何處尋(竇桂梅)
這是我們上《牛郎織女》這一課的緣起,但我們能做到嗎?這也許像“語文科的性質是什么”一樣難以回答,但我們相信,“假如一個人想從確定性開始,那么,他就會以懷疑告終,但是,假如他樂于從懷疑開始,那么,他就會以確定性告終。”(培根)
二、選文:永恒主題的薪火沿傳
傅建明博士曾對1993-1999年間出版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進行過價值取向的系統分析。結果發現,從出現頻率的角度看,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明顯地強調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科學、無私奉獻等等的國家意識。這樣的思想傾向表現在選文上,就是通常選擇那些帶有濃厚色彩,高呼口號式的文章,這也沒錯,只不過顯得剛猛生硬。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編寫更加重視人文性,教材開始慢慢走向了美的境界,《裝滿昆蟲的口袋》、《和時間賽跑》、《諾曼底號遇難記》等一大批關注個體生命成長,帶有柔軟的詩情畫意的優秀課文在教材當中,構筑起了一道亮麗的文學風景線。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無遺憾地感嘆——本民族文學的優秀傳統卻在漸漸流失。那原汁原味的古代詩文、民間文學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甚少,偶有《景陽岡》、《林沖棒打洪教頭》這樣的鳳毛麟角,因其數量有限也往往成不了氣候。我們不應忘記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文化的見證,失卻了民族文學的民族是死了的民族。
民間故事更是民族文學中的優秀代表,它是一個民族文化淵遠流淌而成的自然溪流,其中蕩漾著整個民族的道德傳統、倫理取向、文化認同、精神氣質。所以有人說,民間故事是文學的母親,民間故事是人類的宿命。而且它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為兒童喜聞樂見、容易接受,正應了“兒童文學就是故事文學”(朱自強)。所以在裝滿教材的眾多文本中,選取民間故事這樣的文學體裁,除了看重具體故事本身所具備的內容含金量以外,我們更期待著借它實現民族精神的薪火相傳。
《牛郎織女》故事隸屬于民間文學中民間故事的種屬,但同時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主題是“愛情”。愛情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愛情讓文學充滿芬芳,搜羅古今,那些最為人稱道、流芳千古的文學作品,主題多是愛情。但是在小學階段,教師大多刻意回避這樣的主題,似乎在課堂上講“愛情”就會被扣上引導早戀的高帽。但“獵奇”是人類的普遍心理,特別是對于求知心切的小學生而言,那些不讓他們了解接觸的事物,常常是越隱瞞越好奇、越不告訴越想知道。對多媒體時代的兒童而言,這樣的話題根本無法繞開,想從此處回避,卻發現它又在彼處現身。
要知道,愛情可是我們人類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生命體驗與回味,就像每天伴隨我們的日子。于是,少了“愛情”這道甜點的語文教學,總像是不完美的人生,缺少四季中的一季、五味中的一味。其實,就將這層窗戶紙捅破,又能怎樣?不過是為孩子清新美好的內心世界增加了一些純潔的夢幻、甜蜜的期待,在他們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加上一點神秘的滋味。我們應當相信,愛情不會僅僅因為這一節課的教學就款款而來,我們更應當相信,有了這一課,我們的孩子們長大后再去品味愛情,或許就會增加更多的深情與理性。選擇愛情來演繹文學、演繹語文,我們希望傳遞能夠陪伴孩子一生的柔情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