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姥姥的剪紙》教學教材解讀
(一)《姥姥的剪紙》一課中,“剪紙”一詞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變化和流露的載體。抓住這條主線,披文入情,就能走進姥姥與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我”對姥姥的思念。在課文中的插圖,也形象地表現了姥姥與“我”相處時融融的親情。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去感受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姥姥與“我”相處時濃濃的親情呢?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動情地朗讀來感受姥姥與“我”相處時融融的親情。讀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姥姥與“我”的對話,使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紙的意思,不解地發問,到看得懂剪紙的意思,熱情地交談,以至到后來纏著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紙把“我”與姥姥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此外,為了加深學生對姥姥與“我”情感的理解,還可以將這部分內容中的幾幅“牛兔圖”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學生明白這些“小兔騎牛圖”“老牛小兔啃草圖”等等,意思是說兔子總是在玩耍,老牛總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對“我”的喜愛與呵護。
透過課文中的文字,在加上學生展開的想象,從而我們感受到作者對姥姥勤勞的贊美和對姥姥的依戀。學生展開夢幻般的翅膀,也就激起了靈性的浪花,從而達到語文感覺的細膩敏捷,以促進心靈的詩化。
(二)看到這個題目,可以感受文中的哪些內容呢?我想了解的是這是一位什么樣的姥姥,她剪紙的水平怎么樣?他剪過哪些紙?這些剪紙有什么寓意?
1、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呢? 在第一個部分里,很容易感受到是姥姥“剪紙神”。其實,透過語言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個立體的姥姥形象。 首先感受到的是她的心靈手巧。 其次是她的心地善良, 再次感受到的是她的勤勞。 還可以感受到的是她的熟能生巧。 如果變幻一下敘述的順序的話,我們可以先通過語句感受她的心靈手巧,再來感受她的勤勞,接著感受她的熟能生巧,最后來感受她的心地善良。
姥姥的剪紙的手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她的手巧來自哪里,來自他的勤勞,來自她的日復一日,夜復一夜的堅持不懈呀。因為熟,所以生巧,因為能給別人帶來祝福,帶來和樂安詳幸福。所以姥姥樂于剪紙,所以村子里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都貼有姥姥的剪紙。
這里寫的是什么呢,還僅僅是姥姥的心靈手巧嗎?不僅于此,更多的是從文字中傳達出來的一個立體的姥姥形象,此時的姥姥是一個愛的使者,她用精湛的剪紙技術,美化了鄉村人的生活,藝術化了鄉村,使整個村子里彌漫著濃濃的親情與和樂。 所以品味出心靈手巧是第一步,品味出更多的感受,才是文字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吧?
2、解讀姥姥 。姥姥的心靈手巧,文中是這樣寫的: 太平原托著的小屯里,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 這句話中,有幾個詞是需要關注的,一個是“左鄰右舍”和“都”;一個是“心靈手巧”與“勞作”。這句話還是文章第一部分的中心句,第一部分就是圍繞著這句話來寫的。 那么奶奶的“心靈手巧”表現在哪里呢? 文里寫道: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和彩紙,在姥姥的手里翻來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我從小就聽人嘖嘖贊嘆:“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找鳴。”這段話中,奶奶的手巧表面在哪里呢?一是剪紙用具的簡單,剪刀是普通的,彩紙是普通的,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好像是隨手拈來,就可以動剪刀啦。二是動作的嫻熟,就那么翻過來折過去,感覺挺簡單的,不需要復雜的動作,一幅剪紙就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三是什么都能剪,只要是生活中有的,姥姥就能手到剪成,所以作者說姥姥是“無所不能”。四是借鄉村人之中,來贊吧奶奶剪紙技藝的高超,她是剪什么像什么,栩栩如生,所剪出的東西就像是活的一樣,這一段中,不就是從這四個方面來寫的奶奶的手巧嗎?這真是工具普通,動作靈活,無所不能,栩栩如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