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說課稿(精選2篇)
《姥姥的剪紙》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 姥姥的剪紙>>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為我們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的人都贊不絕口。姥姥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擇菜.淘米喂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月勞作,與外孫相濡以沫,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
全文共有13個自然段。“剪紙”是貫串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
本篇課文安排在第四單元“民風民俗”這一組的第一篇。根據新教材的教學理念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拉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含義。(難點)
4.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和對“我”濃濃親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對姥姥的深情思念。(重點)
二.說教法
我的教法主要是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注意“引導點撥”讓學生從文字中去感悟,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注重教師主導地位作用的同時,也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學生是充滿情感。充滿靈性的人。在教學中,我盡可能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自主的思考,暢所欲言,為他們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盡量做到讓學生既學習知識又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四.說教學程序
為了完成教學要求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給學生介紹剪紙這種傳統的民間工藝,介紹大平原的一些民俗民風,以及初步了解課文,初步認識作者的姥姥。第二課時是通過欣賞姥姥的剪紙進一步認識姥姥,感受姥姥通過剪紙對“我”的濃濃親情以及從文字中體會“我”對姥姥的思念.感恩。還有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至于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這個要求,我讓學生課后完成。在這里,我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
。ㄒ唬┱勗拰,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常言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12課的生字詞以及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還認識了作者的姥姥。誰能說說作者的姥姥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同學們回答后我相機板書心靈手巧.廣結善緣.有求必應。緊接著再問:“姥姥的心靈手巧.廣結善緣.有求必應都是通過什么來體現的?”學生自然而然地回答說剪紙。我又接著說:“姥姥的剪紙到底怎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姥姥的剪紙以及感受作者與姥姥濃濃的親情。”這樣就導入了新課,做到溫故知新。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ǘ├秒娊特S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材本身的素材是有限的,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從網上采集多種剪紙圖片,展示我們民間工藝剪紙的風采,并利用音像效果,播放陜西民樂《繡荷包》。這種形聲的渲染,激起美的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潛移默化地了解我國的民俗民風,也使整個課堂輕松自如。
。ㄈ┲谱骰脽魩椭斫
課文中有幾個重點句子需要理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句子,我制作一些幻燈片。文本加上一些剪紙圖片,還有動畫效果,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過目不忘。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ㄋ模┟雷x課文,體會情感
葉圣陶先生曾說:“所謂美讀,就是設身處地的發揮學生當時的情感,激昂處還他一個激昂,委婉處還他一個委婉,與文中人物心靈相通。”《姥姥的剪紙》一文文字優美.情感飽滿。因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默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引讀.配音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等。在讀中領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在讀中加深對對課文的理解,在讀中感受作者與姥姥之間濃濃的情感,在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讀中播種愛的種子……充分展現了語文教學陶情養性.啟智塑人的人文性。
(五)突出主體,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為了突出主體,我在教學中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仿寫練習,我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說話,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在講姥姥的剪紙技藝高超時,我教學生在寫文章時怎樣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更加豐滿……
(六)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教案。我的板書概括性強,突出中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姥姥的剪紙》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的人都贊不絕口。姥姥手里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擇菜、淘米、喂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夜操勞,與外孫相濡以沫,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全文總共13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部分。其中“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沿著這條主線,就可以披文入情,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通過動情地讀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對“我”的深情及“我”對姥姥的思念。
2、教學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材的訓練重難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2)學會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含義。
。4)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和對我濃濃的親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對姥姥的深情思念。
所定上述目標做到了對以下三個方面的有效滲透:
、 在知識能力方面,讓學生能自讀自悟,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及對我的濃濃親情和我對姥姥的深情思念。同時,讓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句子。
、谠谶^程方法方面,訓練學生默讀速度 ,初步掌握邊讀邊想邊批注自己感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能夠自己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會補充完善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矍楦袘B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學會捕捉愛、學會感恩。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從文字中讀出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及對我濃濃的親情,能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對姥姥的思念。從而讓學生能學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或者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一些重點句子。
二、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及本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特點,這節課我采用導讀法、談話法,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悟、交流、理解,從而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會通過畫、讀、悟、批、談,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的一系列方法的滲透。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兩個課時:
我先簡單說說第一課時的設計:
首先,對課文的導入,我以很簡單、樸實語言走進課文: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姥姥的剪紙》?蠢蠋煂懻n題。作者的名字很好聽,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們一起學著笑源,來叫一聲——姥姥。作者的姥姥還有一樣拿手絕活兒呢!那就是——剪紙。
其次,抓住剪紙發出的“刷刷”聲音來統領課文的生字詞教學。查字典的本領,特別是對語境中字詞意思的把握,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因此我重點指導了“爽”的書寫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還讓學生對“馱”字書寫時該注意些什么,進行了指導。然后完成《補充習題》一、二兩題,及時鞏固生字詞及查字典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做到“當堂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