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塞腰鼓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后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后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后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于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后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后,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愿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并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稱“接后音”。唱完后,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彩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后,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并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征。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