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塞腰鼓
1942年,延安和陜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征,并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后,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后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后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镲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镲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彩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陜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陜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