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教材解讀
這里面,有幾個詞是關鍵詞,一個是身心入境,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感知,姥姥剪紙的技術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她可以眼不瞧,憑著意識與感覺就能剪出活生生的窗花來!
兩段話中,還有兩個部分是需要注意的,一個是“我是個出名的調(diào)皮蛋。這句話為下文寫姥姥“拴”我做下了鋪墊,埋下了伏筆。另一個是姥姥說的話“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
與下文遙相呼應的句子還有一句,那就是對剪刀聲的描寫:
“那剪刀行在紙上的刷刷直播,悅耳至極。”
這句話,與文中最后一段的“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
姥姥的手巧來自哪里,到這兒我們多多少少明白了,它來自勤學,它來自苦練,它來自剪刀的不離手!
所以文中繼續(xù)寫道:
是的,莊稼人都圖個吉利,姥姥對“喜鵲登枝”最熟悉不過了,數(shù)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是她兩根延長的手指。
從這一段中,可以解讀出什么來呢?
一是姥姥為村里人剪“喜鵲登枝”剪得多,因為莊稼人喜歡,所以請姥姥剪的也就多,姥姥通過剪紙,把吉利送給我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把祝福送給了鄉(xiāng)親們。給他們帶去了吉慶祥和。
二是在這段話中,姥姥是剪刀不離手的,那么可想而知來請姥姥剪紙的人也是絡繹不絕的。奶奶的廣結善緣、有求必應不也就體現(xiàn)在這里嗎?
因為剪得多了,所以,摸著黑也能剪出美麗的窗花來。
因為剪得多了,所以,手中的剪刀就像是自己的手指頭那般靈活了。剪刀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可以隨意地支配它,使用它。
三是從中,還可以體會到姥姥的勤勞。體會到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術來自她的“總剪”。
而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恰恰寫了姥姥的勤快能干。
“慈祥的姥姥廣結善緣,有求必應,任誰開口都行。姥姥撩起藍布圍裙擦擦手:“說吧,派啥用場?往哪兒貼?”看人樂顛顛地走了,她接著干活兒:洗衣服、納鞋底、擇菜、淘米、喂豬、薅草……”
這里的姥姥是一個好說話的人,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從中也可以看出姥姥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是一個勤快的人。
而勤快,讓姥姥手巧,而手巧心善,又讓鄉(xiāng)村的人們感受到了剪紙這門藝術帶來的生活的美好。
于是,左鄰右居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
那是姥姥的勞作,是她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是濃濃的剪紙情,鄉(xiāng)親情。
說說那個“拴”字
一、拴的是什么?
文中寫道“我是一個出名的調(diào)皮蛋”,“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險,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
表面上看,這里拴的是孩子對自然的向往之心,拴的是孩子調(diào)皮地野性。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么姥姥就是一個“罪人”了,是一個束縛孩子自然天性的“罪人”了。
事實上呢,姥姥恰是在這個時期,用她的剪紙,為“我“營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剪紙世界,為我打開了剪紙的藝術之門,讓我感受到了來自于她的關愛體貼之情,讓我享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有了姥姥,有了她剪刀下的“老牛”和“兔子”,有了這樣一個藝術天地對“我”的熏陶,才讓我迷上了剪紙,讓我纏上了姥姥。
而教師問“長大之后,姥姥還能拴住‘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