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 (師引讀)然而現在,我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5 小練筆,理解“最后的姿勢”。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也是譚老師——的姿勢1
6 交流練筆,體味結尾。坍塌的是房屋,矗立的是千秋豐碑!這正如您的名字——譚千秋,精神千秋!
【設計意圖】回憶的美好,現實的悲壯,情感在回旋激蕩,用文字表達心聲,理解“最后的姿勢”的意思,有效突破了難點。在資料補充和練筆交流中,譚老師的形象鐫刻在學生心中,課堂洋溢著豐富的人文滋養。
7 鋼筋水泥壓垮了脊梁,挺起的是一位教師崇高的天職。在這場大地震中,一個個可親可敬的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的深刻內涵。介紹張米亞、袁文婷、瞿萬容三位老師,升華“大愛”。
課件出示照片及文字資料:
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愛唱歌的張老師用生命詮釋了歌詞,用血肉之軀為學生守住了生命之門。
袁文婷
災難發生時,很多孩子都嚇得不知所措。袁老師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后一次沖進去時,樓房塌了。為了孩子。你的青春定格在26歲。
瞿萬容地震時,瞿老師撲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擋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懷里還緊緊抱著一名孩子。孩子獲救了,但21歲的瞿老師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8 讓我們記住這些恪盡職守的雙臂,記住這些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這最后的姿勢!(再讀課題)
9 布置作業
、匍喿x三位老師的事跡報道并寫下讀后感。
、谠2008年汶川地震災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請搜集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和同學們交流。
【設計意圖】課堂教學的“終極價值”是“遷移運用,練習表達”。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文章語言的品味,學生感受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也學習了一些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拓展介紹三位老師的事跡,引導學生去搜集、閱讀更多的抗震救災中的感人事跡,提煉教學主旨,升華“責任、大愛”的主題,打通了課內外閱讀的通道,引領學生在更廣闊的閱讀實踐中遷移運用,練習表達,真正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