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示兒》這首詩,詩人的感情豐富而深刻,陸游在古詩中除了抒發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外,又有對南宋政權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對故土老百姓身為亡國奴,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擔憂和同情,以及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作為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和線索。
針對這首古詩的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將圍繞愛國主義情感這一主題,精心挑選一系列同主題古詩,由讀《題陸放翁詩卷后》導入及結尾,課中鏈接、對比積累,構建首尾呼應、內容充實的主題式古詩教學,拋棄對古詩詞過多理性分析的教學手段,達到“以詩讀詩”、“以詩悟詩”、“用詩解詩”的目的,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意境。
1.找準切入點,建構文本。激發與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為此,我用南宋末期林景熙的《題陸放翁的詩句后》作為導入,創設情感基調,然后適時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營造感人的場景,回憶事物情境。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將他們帶入特定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學習中去。
為了抓住本首古詩的詩眼,我從“悲”字入手進行解構。在認識了詩人,了解詩句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詩人臨終前不見九州同而悲,他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用“悲”組一個詞來表示他此時的心情。(悲傷)初步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然后我補充了《清明上河圖》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兩個材料將學生的情感引向深入:陸游的眼前出現這樣的畫面,一想到這些生活苦難的百姓,陸游的心情你懂嗎?你能用什么詞來形容?(悲痛)為了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我繼續沿著“悲”字建構教學:出示林升的《題臨安邸》。讀后問:“你所看到的王師在做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面對這樣的南宋權貴們,你心中充滿著什么?(憤怒:在“悲”字后加上“憤”字)如此一來,詩句中的“悲”字就豐滿起來,學生的感悟也豐富起來。
2、抓住情感主線,整合文本。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為了豐滿學生的情感,我把這首詩中的“悲”拆成很多份,用“悲”把同背景下的幾首詩串起來,以古詩補充古詩,以古詩理解古詩,以古詩拓展古詩,通過對文本加以創造性的變式、擴充,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伴以教師語言的渲染,學生的情緒激昂,情感不斷升華,對陸游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感的敬仰、對南宋南宋權貴們茍且偷生的疼恨之情,在學生對整合在一起的幾首古詩的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溢于言表,詩豐富,課豐滿,情豐盈。
3、展開想象,豐富體驗。學生學習文本的過程,就是憑借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過程,而這都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兒童時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時期,古詩雖內容短小,卻內涵豐富,這豐富的內涵需要用學生的想象去還原。比如,一開始我就運用課件為學生展示一幅陸游晚年蒼老的肖像,讓學生想象他臨終前的樣子,為整堂課選好基調:悲。又如當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首詩時,讀后我問學生:“你能看到陸游眼前所看到的畫面嗎?”學生馬上會想象到生活在金人鐵蹄下哭泣的百姓,甚至會聽到百姓對宋王朝凄楚的呼喊……豐富的想象,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