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教學設計
3、讀中對比,感受“悲憤”。
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了誰的身上?那么王師哪兒去了?他們為什么沒有來解救老百姓呢?出示林升的《題臨安邸》。讀后問:“你所看到的王師在做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與《秋夜將晚出籬門迎涼有感》對比。一邊是“遣民淚盡胡塵里”,另一邊是“西湖歌舞幾時休?”讀到這兒你又有什么更深的感受?
引讀。那誰來質問他們一番——西湖歌舞幾時休?誰也想來指著鼻子罵醒這群尋歡作樂的權貴們?
面對這些花天酒地的權貴們,我們怎么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面對這些茍且偷生的權貴們,我們怎么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面對這些忘了國恥家恨的權貴們,我們怎么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這份憤怒,也在《示兒》這首詩句中啊,你能讀出這種悲憤嗎?(好一個悲,好一個憤啊,讀出了陸游的心聲!)
陸游年輕時就曾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擊軍書。”的壯志,他的壯心為何不能實現?盡管如此,他的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死,永遠不會改變,他在《卜算子·詠梅》中寫道:“無意苦爭春……”寂寞開無至的陸游,只能是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但悲不見九州同。
因為陸游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遣憾啊——但悲不見九州同;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老百姓,陸游悲痛啊——但悲不見九州同;想著那些花天酒地,茍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但悲不見九州同。生命即將結束,但是還沒有盼來國家統一,是悲傷痛狠,是百感交集啊!讀“但悲不見九州同。九——州——同。”
過渡:這樣的南宋王師做不了什么?但此時的陸游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國,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他還是把希望寄托在了王師身上,因此,他在詩中囑托家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什么時候會有這樣的一天?或許幾年,幾十年,再或許更長的時間。不管多少年,我們的陸游,我們的愛國詩人會在地下一直等著這喜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陸游最后的希望啊!他一再叮囑兒子,一再叮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課件再次出示古詩《示兒》及播放音樂)
因為朝庭的昏庸、無能,陸游最后也只能是含恨而凄楚地告別人間。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讓我們和著這悲沉的音樂,一起誦讀陸游用血和淚抒寫的千古絕唱《示兒》。(學生讀)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陸游的愛國名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我們雖然與陸游是不同時代的人,但愛國之心是一脈相承的。國恥不能忘,落后要挨打,我們忘不了圓明園的那場大火。圓明園殘留的柱,書寫著一個國家的恥辱,振興中華,不忘國恥。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向詩人那樣胸懷祖國,報效祖國,讓我們再次吟誦他的用生命抒寫的壓卷之作《示兒》。(學生再讀)
四、回應開頭,釋疑解惑。
一位懷著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著他的畢生遣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人世,陸油臨終前南宋統一的愿望實現了嗎?讓我們再次看到課前出示的那首詩(課件出示: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后》)床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乎!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從詩句的哪些地方看出陸游臨終前的愿望沒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