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說課稿
(三)多讀明意悟情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讓學生以“讀”為基礎,在讀中理解本詩的大意,在讀中感悟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人深深的愛國之情,我設計了“五”次讀。第一次讀的任務是掃清障礙,把詩讀通。,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書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生字并檢查。
第二次讀的任務是弄清詩意,把詩讀懂。這一環節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是結合注釋初步弄清詩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用筆圈點批注的自能讀書的習慣。);第二步是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指導進一步弄清詩意;這里針對學生的質疑重點明確兩個問題:
a:詩中表示地點的有六個詞語: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表示地區的有兩個詞語:河南、河北。學生對這些地名沒有空間概念。我出示課件,利用地圖直觀地向學生介紹它們的地理位置,(安史之亂時,叛軍占領了這里:河南、河北。而詩人也由老家洛陽流落到四川的劍外。當唐王朝軍隊平定叛亂,相繼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傳到四川的劍外時,詩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計劃好回鄉的路線,那就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如此介紹學生便有了空間的概念,明了了這幾個表示地名詞語之間的關系了。有助于對詩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異義的詞:衣裳(chang):古代讀衣裳(chang),意思是上衣和裙子,現在讀衣裳(shang),意思是衣服。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孩子。今義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古義是明媚的春光。今義是青年時期。
(這里的設計意圖是:一為學生自學古詩掃清了障礙,為“放手”讓學生自學作了鋪墊。二為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步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意。掃清文字、詞語的障礙之后,引導學生串詞成句,說句意,串句成篇,說詩意。(這里的設計只是對詩的意境的初步體驗,猶如蜻蜓點水。要使頭腦中對詩的意境體驗更具體、更豐富,真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悟詩情。)
第三次讀的任務是析清本詩的結構。教學時,我用課件展示四個問題讓學生探討:1.通過讀本詩,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2.從詩人的哪些行為可以體會到他“喜欲狂”的心情?詩人為誰而喜?3.本詩中的最后兩句寫的是什么?4、四個地名連用是否顯得重復累贅?學生自學完后可能這樣回答:“通過讀本詩,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從‘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青春還鄉’這些行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詩人為官軍收河南河北而喜,為祖國的統一而喜。本詩的最后兩句寫的是詩人想好的回家路線,四個地名連用不顯得累贅,因為這樣用更能表達詩人的喜欲狂、歸心似箭,雖然離家鄉千里之遙,仿佛一轉眼就可以到達。
第四次讀的任務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詩人為誰而喜?”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本詩感悟詩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無半點矯揉造作之感。在此環節中,我用課件展示了杜甫的《春望》這首詩,通過這一喜一悲的對比,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詩人喜欲狂的原因,感悟詩人對祖國、對人民深深地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