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教學設計
2、學生回答。
3、教師激情。
(三)、吟詩文。
面對這種情景,你感動嗎?你在想什么,不要說,通過你的朗讀,把你的心聲告訴詩人,也告訴我們。
六、拓展延伸
1、一位懷著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著他的畢生的遺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陸游渴望南統一的愿望實現了嗎?(學生討論)
2、課件出示[歷史資料]。
七、升華,結課。
1、歷史終歸是歷史,南宋最終還是滅亡了。但是幾百年后,新中國成立了,我們祖國日益繁榮富強,九七年香港回歸,九九年澳門回歸,舉國為之歡慶?墒,還有一個海外游子--中國臺灣至今還未回到祖國懷抱。這使無數炎黃子孫朝思暮想、翹首期盼。
2、下課鈴聲即將響起,可我們的心早已飛到了祖國寶島臺灣。聽,國歌奏響,全體起立,讓我們高唱國歌,牢記肩負的重任,盼祖國早日統一,愿祖國永遠強盛。
板書設計:
示 兒
/悲\
囑 愛國
\盼/
教學反思: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這首詩通俗易懂,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通過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痛”“悲憤”等心事。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五年級的學生對古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這首古詩也較為淺顯易懂,所以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后,讀準確、流利后,介紹學法,自己去弄懂關鍵字詞和詩句的意思,然后讓學生緊扣全詩的情感基調,感受詩人的“悲”,然后通過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憂國憂民,讓學生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再找出隱藏在文字后的另一種感情“盼”,從而感受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上完之后才感覺自已頗多方面沒有落到實處,如下:
1、 對情感朗讀的引導雖有層次,但沒有很好的拓展開,有些問題也沒有很好地深入下去。
2、 有些依賴課前的教案設計,使得課堂生成還不是很自然,顯得各環節的銜接不流暢,對于過渡語應該再好好斟酌斟酌。
3、 課堂上的發言機會不夠民主,許多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沒有或是較少有發言的機會。
4、朗讀忽視了古詩里應該強調的節奏和重音教學。再好好想想,覺得《示兒》的朗讀指導應該更細些,而且應該做到不是為了讀而去讀,讀是為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該把朗讀與理解、分析古詩融為一體。朗讀第一句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第二句中的“悲”字是詩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后要停頓長一些,然后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朗讀第三句時,在重讀了“王師”二字后,即以流暢而充滿信心的語調,以及較快的速度朗讀完全句,句尾的“日”應稍微上揚延長,以引出下句。朗讀第四句時,句中的“無忘”要讀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強力度,適當延長,以表達詩人不忘中原光復的強烈感情。“乃翁”要讀得莊重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