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fù)習(xí)資料人教版
《伯牙絕弦》
1.伯牙絕弦所比喻的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 魅力 所在。
2.文中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古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 善于 的意思。兩個“善哉”表達(dá) 贊嘆 之意。
3.理解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鐘身不復(fù)鼓。
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4.俞伯牙,鐘子期相傳為 春秋時代 人,關(guān)于它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
《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于 民間 。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fēng)酒一樽”“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月光曲》
1.貝多芬是 德國 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 舉足輕重 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圣 。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
2.本課講述了德國 著名音樂學(xué)家貝多芬,因 同情 窮鞋匠兄妹并為它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 癡迷 ,而 即興 創(chuàng)作出 《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3.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傳說故事。既表現(xiàn)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xiàn)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chǎn)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必背內(nèi)容
1、《伯牙絕弦》課文要全文默寫。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2、《月光曲》“皮鞋匠靜靜地聽著……”
3、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
5、交流平臺:《月光曲》,寫盲姑娘兄妹聽貝多芬彈琴時,具體地寫了他倆想象中的情景。《蒙娜麗莎之約》在具體描述畫像時,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內(nèi)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