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教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前準備投影片 音樂—《革命進行曲》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 復習導入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世界著名音樂家肖邦。肖邦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生:肖邦是一個偉大的愛國音樂家,他在彌留之際也不忘死后把心臟帶回祖國。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學生齊讀)指名說說“我”和“祖國”各指什么 板書:“我”“祖國” )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肖邦,一起感 ↓ ↓ 肖邦 波蘭二、 講讀課文1、講讀第一自然段師:肖邦二十歲就告別了自己的親人,離開了自己深愛的祖國。那么,他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他究竟是在什么情況下離開自己祖國的?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老師請一位同學來回答(指名回答)其他同學同意嗎?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同學補充回答,師生評議,引導學生理解肖邦是在祖國遭到歐洲列強瓜分、祖國人民陷入被欺凌、被壓迫深淵的情況下被迫離開祖國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投影指名讀師:大家覺得他讀得如何?(學生評議)還有誰也想來讀一讀?(指名同學再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抓住“瓜分”、“被欺凌”、“被壓迫”、“深淵”、“滿懷悲憤”、“不得不”等詞語,體會肖邦的悲憤之情。聯系上下文相機理解“瓜分”、“深淵”、“欺凌”的含義。)感情朗讀,引導學生感悟朗讀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2、講讀第二自然段過渡:師: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教師引讀“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首都華沙。”同學和老師得知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紛紛前來為他送行。當時的情景又如何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學第二自然段,找出送別情景的句子,仔細朗讀品味。(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品味)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找得也很仔細,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的發現。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相互交流探討一下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然后各小組推薦代表發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交流)各小組推薦代表發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弄清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感人的情景,分別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投影出示:“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指名讀)師:讀了這個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從老師“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中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引導學生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的神情。(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投影出示:“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女生讀,談談自己讀懂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從“緊緊”、“無論……都……”體會埃斯內爾無比激動的心情。)感情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無比激動的心情。投影出示:“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自由讀,談談感受。(學生各抒己見)師: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同桌相互交流)指名回答,評議(引導學生理解泥土作為“特殊禮物”象征著祖國,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埃斯內爾的一片深情。師:此時此刻,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肖邦再也忍不住了……疾馳而去。”(引導學生從“淚水溢滿了眼眶”感受肖邦激動的心情,從“鄭重”一詞感受肖邦一定牢記老師叮囑的堅定決心,從“回首望了望”感受肖邦與親人離別的難舍難分。)3、講讀第三自然段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的家園。教師引讀,學生齊讀:“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師:這一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表現了肖邦的心情,請同學們找出來(指名回答)出示:悲憤欲絕(學生讀) :師:是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么做的?從肖邦的舉動中,你讀懂了什么?(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引導學生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和肖邦激情創作《革命進行曲》的情景,感受肖邦熾熱的愛國情懷。板書:熱愛)欣賞《革命進行曲》(播放樂曲)師:從《革命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感受樂曲催人奮起的旋律以及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指導有感情地朗讀4、講讀第四自然段過渡:肖邦雖然身在國外,卻日夜思念著祖國。請同學們默讀第四自然段投影出示:“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地作曲、彈琴。”指名讀,談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抓住“日夜思念”、“痛苦”“憂慮”“全部傾注”等感受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抓住“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等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板書:思念)師引讀:“時間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指導看文中插圖師: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中流淌出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和忘我工作的精神。5、講讀第五自然段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轉眼間,肖邦在法國巴黎度過了18個春秋。齊讀第五自然段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組織學生討論:(1)什么叫彌留之際?(2)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 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小組交流,評議,引導學生體會正是肖邦這種強大的愛國力量支撐著他積聚全部的力量“緊緊握著” 姐姐的手,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板書:至死不忘)指導有感情地朗讀6、講讀第六自然段師引讀,生齊讀第六自然段出示:“與世長辭”(指名說說詞語意思)比較句子: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當時他39歲。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指名說說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感悟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亡國之恨、悲憤之情。)指導學生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朗讀第六自然段三、總結課文,朗讀全文課文講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把心臟帶回祖國,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三、 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收集肖邦的小故事,講給同學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