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內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蟬》
生:我已經感覺到螳螂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生:我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殺氣。
師:好一個殺氣啊!讓我們讀出這股殺氣。
生:(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師:對這只可憐的蟬來說,此時此刻——
生:(急切地)這太可怕了。
生:太危險了。
師:如果你是蟬的好伙伴,此時你會對蟬說——
生:我可憐的朋友,你不知道大禍臨頭,小命都不保了,快別喝了,快逃吧!
生:我會大喊:危險,快飛!快飛!
師:看你急的。如果你就是這只蟬——
生:當我明白了一切,我會丟下一切趕緊逃!
生:(摸摸額頭)我會嚇得一身冷汗!
師:可是,這是蟬此時此刻還渾然不覺,他——(手指,引讀)
生:(再齊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師:(引讀)他還在——
生:(再讀)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語氣語調里明顯帶著焦慮和不安)
師:(無比急切地)可是,沒有人提醒他,也不會有人提醒他。在這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依然——
生:(再讀)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語氣語調更加焦慮和不安,個別學生聲音哽咽)
師:(對眼圈發紅的學生)你焦急什么?
生:蟬雖然睜著眼睛,但他的眼睛被蒙住!
師:是什么蒙住了蟬的眼睛?
生:利益。
師:對,是利益,是眼前的誘惑。
……
同樣的角色扮演,由于我立足并不是情節的簡單再現,而是的走進內心,我想,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的背后一定也是“直冒冷汗”。也姑且不論這樣的體驗對學生的心靈的震動所產生的影響,就對寓言的寓意的理解而言,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以為,大凡這樣的本文,文字淺顯,對學生而言,能復述全篇課文,并非難事,即便是“創造性”地復述,學生是天生的演員,看慣了古裝戲的學生能俏皮地說出“孤意已決”“違令者斬”之類的臺詞亦非難事。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探究出以文字為載體的所謂寓意,更是易如反掌。從表而上看,學生故事講得眉飛色舞,課本劇演得活靈活現,道理講各頭頭是道,但姑且少數學生精彩的表演遮掩了其余絕大多數同學和無聊旁觀不談(由于故事較長,更兼加上自己的創造,學生表演起來費時太多),就教者著力想揭示的寓意,學生也只是淺層次的理解而已,只是停留在口號式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得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什么原因造成雖然危險就在身后,而卻視而不見?而且為什么這么多人(由于是寓言,可以把蟬、螳螂、黃雀都看作人)包括吳王都視而不見?而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結果又是怎樣的可怕?對于寓言來說,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以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同時,對于寓言來說,這些問題的解決,也遠比引導探究諸如“少年的故事是真是假”“少年的勸與大臣們有什么不同”“吳王為什么恍然大悟”等問題有價值得多,其實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在課文的文字之中,只要引導學生憑借文字,走進內心,實踐證明學生能夠體悟得出的。
我想,這樣體驗出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得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不是深刻一些呢?
注:此文發表于《小學語文教師》XX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