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我們上路了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4、指名分小節讀詩歌。
5、齊讀詩歌。
三、再讀詩歌,深入探究。
(一)小組合作學習詩歌,了解詩歌每小節都寫了些什么。
1、小組成員自讀詩歌。
2、讀后小組內交流討論并作上批注:自己讀懂了些什么。
(二)班級交流匯報學習情況。
(順學而導,根據學生的回報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詩歌不同的小節。)
1、詩歌第一小節。
⑴學生交流:我讀懂了——“孩子們長大成人了,告別大人上路了。”“一路上有許多美景。綠樹、輕風、紅旗”……
⑵讓學生自由讀第一小節,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點撥指導。(例如:a、如果學生提出不理解“剛剛撿到一張很小很小的郵票,貼上那只很大很大的信封。”教師可指出,這是一種象征的寫作方法,在詩歌里運用得非常普遍。象征我們稚嫩的剛剛起步的人生。接著讓學生聯系自己,展開想象,說一說:“還有什么事物也能代表我們剛起步的人生”?引導學生學著用詩歌的語言練習說話。b、感悟課文中的“不管大人們怎么說”這句話,教師可相機點撥:平時爸爸媽媽嘮叨嗎?都嘮叨些什么?你是怎么對待的?體會父母對孩子的呵護,體會自己要擺脫束縛、要獨立的心情。c、體會下一句:“反正我們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應該讀出什么感情?——自豪、驕傲、擺脫了束縛的快樂……)
⑶多種形式讀詩歌,指導學生讀出第一小節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
(通過指名讀、男女分讀等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優美流暢的語句,充滿詩意地讀,讀出意境美。)
⑷總結本節詩歌寫的內容,“雖然我們還很稚嫩,但還是上路了。”(板書:“上路品美”。)
2、詩歌第二小節。
⑴學生交流:我讀懂了——“我知道了他們上路時有風險。從這些詩句中感悟到的:我們的膝蓋也許會被石塊磕腫,也許會有驟起的風暴把我們拋入崖底……”“但他們有心理準備。”
師:你們邁著稚嫩的腳步上路了,心中充滿了向往,可是大路總是那么平坦的嗎?
⑵學生默讀第二小節,思考:感觸最深的是什么?畫出相關的句子。
⑶交流學生思考的問題。
①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情況,談談對“驟起的風暴”和“虛幻的風景”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家庭的變故,考試的失利、與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來自各方面的誘惑……)(板書:“路中艱險”)
②再次感受詩歌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象征手法。
③引讀“我們的腳步也許是歪歪扭扭,我們的膝蓋也許被石塊磕腫,假如因為這些……一只人觀賞的狗熊。”
【詩歌里隱喻的內涵學生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都體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體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談,逐步體會“剛剛撿到一張很小很小的郵票,貼上那只很大很大的信封。”“路中艱險”等語句,在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作者使用的“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