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探究式教學案例
一、案例的主題與背景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為我們展現了安塞腰鼓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再現了“安塞腰鼓”的激情和生命力,以詩一般優美而又富有節奏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上《安塞腰鼓》第一課時的時候,我按以往的習慣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這篇課文。當我在班級巡視時,有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我怎么感覺這課好亂呀,有些看不懂。”于是我對她說:“你再仔細看看課文,看看能不能找到反復出現的一樣的句子之類,和你們小組的其他成員一起來細讀一下課文。”過了一會,結束了自主學習,很多學生發現了這篇課文的特別之處:全文多次出現“好一個安塞腰鼓”,我進而提問課文圍繞安塞腰鼓寫了哪些內容,通過引導,學生輕松給課文分了段,梳理了課文脈絡,不會再覺得這篇課文雜亂無章了。
教學這篇文章,就是要通過文本的解讀,領悟作者是借歌頌安塞腰鼓,謳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贊美奮斗不息的黃土高原人。在傳統教學中,閱讀教學以任務型教學為主,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甚至也出現了教師給答案的情況。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識未能得到提高,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落實知識點,很少會注意這些方面的培養。《安塞腰鼓》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在這一方面的要求也就更加明顯,為此,我將本課設計成一堂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課,以期能讓沉悶的課堂成為快樂的學習園地。
二、案例的設計
在教學時,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引導學生欣賞作者對安塞腰鼓的高度贊美和評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謳歌與贊美之情。
2、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思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過程為: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多媒體展示黃土高原的圖片)同學們看了這幅圖片,感覺到的是什么?
生:黃土高原很荒涼。
師:再來看看這個短片。(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視頻)
師:看到聽到這樣的場面,大家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生:場面熱烈,氣勢宏偉……
師:再看看表演者的臉部表情是什么樣子?
生:面帶微笑,幸福、快樂的樣子。
師:同學們,大家想想看,在這樣一塊荒涼的土地上,生活條件必定艱苦,然而黃土地上的老百姓有沒有自卑,有沒有唉聲嘆氣?
生:沒有!
師:對,沒有,從他們表演的氣勢上我們感受到的是自信,是斗志,是積極向上的動力!
(二)借助朗讀,熟悉課文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短片,那么作者在課文中用哪些語句來表現安塞腰鼓的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討論一下,然后選取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再朗讀給同學們聽!(學生討論,自由朗讀)
生:我喜歡這些句子:“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師:讀得真好!驟雨一樣,旋風一樣,亂蛙一樣,火花一樣,斗虎一樣,這些都是描寫安塞腰鼓一捶起來后的氣勢,那么你感受到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