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碧螺春》的語文味
《碧螺春》是小學語文蘇教版十二冊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久負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來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嘗的生動情景。記得,去年我在一本雜志上匆匆一瞥,看到過一篇有關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設計內容已模糊了,但留在我心中的疑問仍很清晰:這樣上語文課,不是等于在上茶道課、茶文化課、品茶課了嗎?難道除此之外就沒有東西可以挖掘了嗎?所以今年我特別留心這一課,怎樣上出《碧螺春》的語文味。我仔細地閱讀著課文,一遍又一遍,自己都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這是課文的最后一句,是引用了一位外國詩人的詩句,我又反復地讀著,想著作者引用這一句并不是十分華麗的詩句其背后的用意。讀著讀著,我豁然開朗,“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這“江南明媚的春光”難道僅僅是江南的風光嗎?不,這里面肯定有更多的含義,更多的“春光”!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設計。
一、走進課文,引出“明媚春光”
師:上節課,我們讀《碧螺春》,這節課我們來品《碧螺春》。碧螺春久負盛名,一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這一句)
同學們,讓我們輕聲讀一讀,細細品一品,你是否能讀出些什么?
(學生們輕輕地讀,細細地品,若有所思)
生(交流):
我讀出了那位外國詩人對碧螺春的喜愛;
我讀出了那位外國詩人對江南明媚春光的喜愛;
我讀出了江南的春光明媚;
我讀出了碧螺春是我們江南春的代表;
……
師:同學們,這是你們的真實感受,相信走進課文后你們會有更多的體會、感受。
利用那位外國詩人的詩句切入文本,讓學生一下子聞到碧螺春茶的清香,感受到江南的明媚春光。但由于對課文未進行品讀,學生對這句話的感悟只是停留在表面。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二、走進采茶圖,賞“明媚春光”
師: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足跡一起走進江南明媚的春光,走進清晨采茶圖。
(師范讀第四自然段,生在頭腦中形成畫面;生學著老師美美地讀一讀,邊讀邊在頭腦中出現有關這幅畫面的詞語。)
生(交流):
翠綠欲滴
神采飛揚
歡聲笑語
美麗動人
……
師:對,所有的這些詞都化作了四個字——美麗動人。
師:讓我們記住這些美麗動人的語句,想著這些詞,想著這副畫面,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記下這段文字。
(兩分鐘后,有同學已經能背了,于是,請上第一個舉手者,背得很流利,只是缺失一些情感;請同學們一起朗誦,告訴他們朗誦一方面是不看書本,更重要的是有感情,學生們開始了有感情地朗誦,三分之一的同學能達到老師的要求。)
再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師:細細地讀一讀,細細地品一品,你又讀到了什么?
(學生細細地讀,細細地品,靜靜地想)
生(交流):
我讀到了采茶姑娘的歡聲笑語;
我似乎看到了采菜姑娘披著晨霧在茶園中辛勤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