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教學反思
《夾竹桃》教學反思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去欣賞夾竹桃可貴的韌性,走近作者,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我抓住了課文四字短語特多的特點,讓學生找出來,為了理解課文表達準確、精練、而又結構整齊,讀起來瑯瑯上口的特點,我讓學生直接去讀它,悟它,還讓學生學會將它譯成散文句式,對比著讀,從而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語感來體會到這種語言形式的妙處。同時,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對夾竹桃的韌性的贊美這一顯得非常可貴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
教學伊始,我緊緊抓住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為主線,以最后一個自然段為突破口——夾竹桃的韌性是“我”愛上夾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緊接著講讀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就是夾竹桃可貴的韌性。這一自然段的教學,我以讀為主,力求通過個性閱讀,引導學生讀中學文,讀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兩個雙重否定句是最能體現夾竹桃的韌性的,我讓學生朗讀、談感受、說體會,結果學生談得面面俱到,過于細化,沖淡了對夾竹桃的韌性的理解和認識,也沖淡了兩個雙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對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對比襯托的作用。這一自然段無需過多講解,可以通過對比朗讀的方式,將春、夏、秋三季的花與夾竹桃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就不難體會到夾竹桃默默無聞、可貴的韌性,也就不難體會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對比襯托作用。回顧我的課堂教學,學生雖也能產生以上認識,但印象一定不及對比朗讀的方式來得深刻。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學生經歷了真實的學習過程,他們通過觸摸語言,加深了對季羨林先生所要表達的夾竹桃的形象美與精神美的理解與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亦即使人文性突顯出來。而學生通過觸摸語言,這種人文的東西,也都具體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輸注入,而是一種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可見語言文字的賞析課并不是單純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結合起來。
夾竹桃教學反思
《夾竹桃》一文是我國被譽為“學界泰斗”的季羨林先生的作品,作為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的作品,一向以文質兼美而著稱。本文語言質樸而不失典雅,文章結構嚴謹。開篇直抒胸臆雖然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卻是作者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接著作者描繪了在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里,夾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長、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最后一自然段,總結全文,與開篇形成呼應之勢。袁向東曾評季羨林的散文《夾竹桃》——一絲不茍地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