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 相關資料和教材解讀
(動畫)
藺相如:
資料出處: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相傳為山西安澤、古縣北寶豐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
時勢造英雄。在紛繁變幻的戰國時代,涌現出大批文臣武將,他們各展其才,在那豐富多采的英雄畫廊里,位置顯赫,映照千古。
藺相如原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遷,很難位居國相地位,但秦趙之間的尖銳斗爭,為其提供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戰國后期,強秦加緊了東出兼并六國的攻勢,而三晉當其沖要。經過幾大戰役后,韓魏國力銳減,懾于秦威,逐漸不敢做正面相抗。趙國自武靈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騎射、大興改革以來,奮發圖強,比之其他中原各國,實力強盛,成為秦向東發展的勁敵。到了趙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勢加劇,秦、趙之間的外交、軍事斗爭日趨復雜起來。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趙提出以15城易趙之“和氏壁”。這是強國對弱國進行的一場政治訛詐。一塊壁玉,無論多么寶貴,也不能與15座城池相抵質,強秦不過借機試探趙之虛實而已。消息傳來,趙君臣明知是訛詐,卻無如之何。如作應允,顯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趙國徒受愚弄,而強秦更求索不已,如不應允,秦便輕易得到出兵趙國的借口,趙便面臨戰爭的威脅。這種被動情況,正是弱國外交難以為計的必然形勢。
藺相如在這緊要關頭,出面打破僵局。他對比秦趙實力,說明趙雖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從道義的曲直著眼,采取“寧許以負秦曲”的策略,來揭穿秦的騙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趙在道義上取得主動。
策略得到贊成,藺相如自報“愿奉壁往使”,井保證“城入趙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請完壁歸趙。”
秦素稱“虎狼之國”,此次出使的艱難可想而知。但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慮,充分準備,所以臨事應變,處處主動。秦王便殿接見,輕慢趙使,接玉后又無意償城。藺相如智索國寶,嚴辭揭穿騙局,氣勢上占了上風。秦人欲以武力奪回壁玉,藺相如“怒發沖冠”,“舉壁睨柱”,表示了與國寶共存亡的決心,以生命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取得了“完壁歸趙”的勝利。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趙“澠池會’,是秦對趙的又一次政治脅迫。當時,秦已連敗趙國,故趙王畏秦,在秦約趙王赴會時,趙王“欲毋行”。藺相如認為;“王不行,示趙弱膽怯也。”故自報奉陪趙王赴會。在會談中,以其機敏和雄辯,阻止了秦的欺侮,挫敗了秦的脅迫,再次獲得外交斗爭的勝利。
廉頗為趙之良將,屢立戰功,威震諸侯,拜為上卿。藺相如的兩次外交斗爭的勝利,與廉頗的統軍鎮守密不可分,秦僅以外交活動試探虛實,也正是懾于廉頗的武力。對此,藺相如有清醒的認識,而居功自傲的廉頗卻不識大體,在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時,極為氣憤,公然宣言:“吾見相如,必辱之。”拉開了較量的架式。
針對廉頗的挑戰,藺相如的對策是:每遇上朝,常稱病不去,不與廉頗爭位次;道遇廉頗,多引車避匿,以免發生沖突。當門人認為受到侮辱,紛紛要求離去時,藺相如向他們表白了心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相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