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 相關資料和教材解讀
這顧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僅使門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動,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頗聽后,也頓覺無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負荊請罪,于是二人成刎頸之交。將相之和,保證了趙國在爾后15年內,團結一致,共同抗秦。
趙惠文王死后,趙孝成王繼位,年少,太后用事,趙國的另一上卿趙奢已去世,藺相如病重。秦國于趙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動用大軍進攻趙國之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為避開秦軍的強大攻勢,廉頗屯兵固壁不戰。在雙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離間趙王,促使趙王起用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代替持重穩健的廉頗,這一陰謀逃脫不了藺相如的慧眼,他帶病勸說趙王:“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但趙王不聽,終于導致了長平慘敗,損兵45萬,元氣大傷,從此趙國每況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為秦國所滅。
藺相加的一生,是在維護祖國的尊嚴,保衛趙國政權的斗爭中度過的。就其行事來看,顯然是一位有著深厚政治素養和卓越識見的政治家,而他與廉頗“將相和”的故事,又譜寫了一曲公忠愛國的贊歌。這支歌,人們世代相傳,激發著強烈的愛國情感,起著凈化人們心靈世界的重要的教育意義,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文作者:崔凡芝)
廉頗
資料出處: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率軍攻齊,取昔陽(今河北晉州西北),因功封為上卿。曾居功自傲,不服藺相如位居其上,后感其顧全大局,負荊請罪,結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三十九年十二月,攻取魏之畿(今大名東南),次年,又攻魏之防陵(今河南安陽西南)、安陽(今安陽西南)。五十四年,率軍駐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抗秦,雖初戰失利,但很快摸清秦軍弱點,轉而采取堅壁避戰的方針,欲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次年,趙王中秦離間計而以趙括取代為將,趙軍隨即因錯誤的作戰指導而慘敗。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受封尉文之地,號信平君,攝行相國職。同年,率軍8萬大敗40萬燕軍于鄗(今河北高邑東南),殺其將栗腹,遂與趙將樂乘進圍燕都,逼其割5城求和,后又助魏攻燕。二十一年(前245),攻取魏繁陽(今河南內黃西北)。趙悼襄王時,因不滿樂乘取代其位而攻走樂乘,自己亦逃至魏都大梁(今開封),但不被重用,欲返趙效力。趙王困于秦之攻伐,欲復用廉頗,然其使者受權臣郭開賄賂而毀之。廉頗終不被趙復用。后又至楚為將,郁郁不得志,卒于壽春(今安徽壽縣)
教材解讀(原創)
《負荊請罪》是一個歷史小話劇,是一個兩幕劇。第一幕講述了藺相如的門客不滿藺相如在廉頗面前表現的懦弱,藺相如解釋了自己不與廉頗計較的原因。第二幕講的是廉頗明白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著荊條去藺府登門謝罪的事。
要引導學生關注以下三部分內容:
一、請罪背景:“負荊請罪”這則故事是有緣由的,廉頗為什么會和藺相如鬧不和呢?這事起于藺相如的地位。原本是一官員家門客的藺相如,憑著他的足智多謀、不畏強暴為趙國屢立奇功,深得趙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職位比廉頗還大的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