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了大海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1、注重情感體驗。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在教學中,抓住“情”感,讓學生在真情的激蕩下,自覺地完成朗讀、品悟、學習語言,獲得情感的熏陶、洗禮,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2、運用比較的思想,重在讓學生自讀自悟。
二、前端分析: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我看見了大海》是小語實驗教材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繼父,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我”——一個身體畸形的女孩子,由從不出家門成長為能獨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現(xiàn)了繼父對“我”的深沉的愛,以及“我”對繼父的無比感激之情。
全文按時間順序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段(1):講“我”是個殘疾的女孩,8歲以前從沒出過家門,生活極其單調(diào)乏味。第二段:(2—13)講在繼父的鼓勵帶領下“我”第一次上街和小朋友們玩。第三段:(14—22)講在繼父的鼓勵、幫助下,“我”努力學習應付生活中的一切,為看海做準備。第四段:(23— 26)寫“我”學會了做各種各樣的事,可是繼父去世了,“我”傷心又委曲。第五段:(27)“我”在獨立生活中突然明白了繼父“看海”的含義。
也可以粗線條地分為三部分:第一段:(1)講我是一個畸形的女孩子,八歲前從沒出過家門,生活極其單調(diào)乏味。第二段:(2-26)繼父在他的有生之年讓我以看海為動力,幫助我學會了應付生活中的一切。第三段:(27)“我”在獨立生活中突然明白了繼父“看海”的含義。
整篇課文語言樸實,讀起來感人至深。從樸實的語言中,我們感受到繼父那無私的愛,像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因此本課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品味繼父的言行,從而讓學生走近這位無私、高尚、偉大的繼父,體會“我”對繼父深深的懷念與感激。本課的難點是:課題“我看見了大海”所包含著的深層次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1、對于描寫殘疾孩子的文章,學生因沒有親身體會,殘疾孩子的感受很難體會。在理解河子自卑的心理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可以布置孩子有意識的與周圍的殘疾孩子接觸,走近殘疾孩子、了解殘疾孩子,課上要多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地為河子想一想,教師作適當引導,幫助學生理解。
2、學生體會繼父的良苦用心也有一定難度。對于學生來說,他們?nèi)粘D軌蚋惺艿礁改钢異郏瑢τ诒憩F(xiàn)母愛的文章,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表現(xiàn)父愛的文章,尤其是表現(xiàn)繼父之愛的文章,接觸較少。像課文中的繼父,為了女兒的自食其力,編織美麗的謊言、甘愿被誤解的博大胸懷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把引導學生認識這種愛、感受這種愛,從而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確定為教學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1、抓住次要人物的變化理解課文內(nèi)容,明白繼父帶“我”去看海的意義。
2、抓住描寫主要人物言行的詞句段,體會繼父對“我”這個殘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愛,以及“我”對繼父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