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課文復習要點
4、寫作方法:在具體的事實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5、作業本p33造句
(1)這次考試,小明并不是考得最好的人,但他是進步最快的一人。
(2)我的祖國現在并不是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但她是發展最迅速的一個國家。
(3)雖然魯迅先生身體狀況一直不佳,但他一如既往地堅持寫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最近她身體一直不太舒服,但她卻一如既往地堅持鍛煉,硬是堅持了下來,終于在這次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第19課《千年圓夢在今朝》
1、第四自然段為過渡段,作用:承上啟下
2、本文熱情贊揚了中國航天人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第二十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1、熟讀1、2、6、7、8自然段。
2、“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列舉了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代表性事例:一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二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于發明了酸堿試紙;三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3、寫作特色:引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首尾呼應
4、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
這樣寫的好處: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仿寫:(作業本p36)
善于學習的人,能從學習中獲得知識,獲得快樂,獲得成功。
(3)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見微知著”的意思:看到事物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或問題的實質。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并“不斷探索”。
第21課《我最好的老師》(記敘文)
1、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2、寫法特色: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事例發現一個道理。
回顧. 拓展五
1、《日積月累》
百煉成鋼 發憤圖強 堅持不懈 迎難而上
集思廣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標新立異
獨出心裁 舉一反三 實事求是 各抒己見
不恥下問 觸類旁通 精益求精 古為今用
意思相近的詞語為:
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標新立異——獨出心裁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
3、對科學精神的其他認識:尊重事實、一絲不茍、敢于質疑、不斷創新……